引子:海平面与海床的关系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理想的状况是,与他面对的,不断提高的现实压力相匹配。
当海平面高时,我们看不见海床。当海平面下降时,我们就会看见海床。
如果,海平面代表心理健康水平,海床代表心理问题。那么,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时,心理问题不会出现;而当他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时,各种具体的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当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是降低现实压力还是提高“海平面”呢?
“十一跳”背后的反思
究竟是人应该适应环境,还是环境应该适应人?
一个人为什么会自杀?肯定是他痛苦到了某种极限。同样痛苦的人,为什么有些可以“带着镣铐跳舞”?归根结底,是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
比如,在自然界,有着各种致病因素,病毒细菌。可天气一旦改变,为什么有人就会生病,有人却不会生病?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身体机能下降了,换句话说就是免疫力下降了,他才容易被传染,容易生病。我们可以服药以应对各种病毒细菌,但最终还需要去提高一个人的免疫力。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压力在不断地增大。而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在随压力的增大而提高呢?
富士康集团的“十二跳”,仅仅是富士康应该面对和思考就足够吗?
我们来看看报纸的言论:
《南方都市报》“……富士康是不是血汗工厂,这取决于对血汗工厂的定义。如果将血汗工厂主要理解为工作场所肮脏、管理低下或欠薪,富士康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富士康按时发放工资,提供食宿,甚至还说要追求企业文化,这跟通常意义上的血汗工厂大相径庭。然而,如果不要局限在外在特征上,而将焦点集中在员工精神的压抑、痛苦和不自由上,尤其是在富士康所营造的生存空间内,不难得出血汗工厂的深一层含义。不能忽略的是,富士康令血汗工厂的定义产生了变迁。”
《21世纪》“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罗家德强调,富士康所面临问题并不是个案,它表明了企业转变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的紧迫性。‘这种军队文化可能还适合工厂管理,但已经不适合80、90后了。’‘如果你不改变管理模式的话,可能上一个时代是弄潮儿,下一个时代是失败者。’”
文章中,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应该适应环境,还是环境应该适应人?我们不能否认,人具有能动作用,可以影响环境。但我们也应该懂得,人是要学会适应环境的,要服从自然规律的。
人的心理就是用来适应环境的,适应不了,要么换环境,要么换心理。而换心理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了。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必须能做到让人换心理。
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下时,就容易因各种具体压力而激发出心理问题。对企业来说,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固然很重要,但提高员工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企业来说,都是治标不治本,就像是“按了葫芦起了瓢”。
《新闻1+1》5月12日播出节目“富士康‘七连跳’谜团”:
记者:樊主任,我们知道卢新他最后被确认精神上是出了问题的,但是当时公司采取的是一种让朋友陪护他这种方法,而为什么当时不可以把他直接送去医院呢?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
其实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企业也有企业的难处,按理讲,发生精神障碍以后送医院,谁可以有权利送医院,一般情况下是要亲属同意,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法律,一般只有警察可以有这个权利,一般情况下企业是没有这个权利强行给他送到医院。
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自杀率的统计是按十万分之多少统计计算的。目前中国的自杀率大概是,按照卫生部统计,是十万分之十几,十六左右。富士康我们去了以后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企业,40多万人。如果从全国的自杀率来比的话,应该还是低。
樊富珉教授提到,有了精神障碍后,工作应该由精神病院来负责。我们并不反对这样的做法。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换心理,而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是治病。一个人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精神病性症状时,如果心理没有换过来,仅仅依靠药物,将来反复是必然的。所以现在精神病院有条件的都开设心理科,也是因为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我们一直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症状,它都是一种信号,它在提醒你已经有问题产生了,你需要多加注意。中医经常讲“病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心理问题的信号是什么?简单讲,就是烦恼和痛苦。想自杀的人,就是因为痛苦到了极限,却又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和认同”。
其实,抑郁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的产生是一个人自我保护的结果,因为他们还不想直接面对死亡,他们需要一个缓冲带,需要有人有时间来挽救他们,他们不能适应现实环境,他们需要换心理。我们坚信:只要问题的产生与生理因素无关,用心理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到来访者。
《新民晚报》“首先,建立有效、有偿的信息通报机制,员工们能够互相发现各自的情绪问题,然后向上级汇报。有些人情绪非常反常,员工来反映,我们成功控制了,将奖励200-500元不等。刘坤说,‘就上个月,通过这个信息通报机制,我们就有效防止了20多起可能发生的自杀突发事件。’其次,富士康已整合了集团资源,建立员工关爱中心,利用24小时的值班热线78585(请帮我帮我),让员工及时打电话咨询和求助。”
仅仅通过改善外在的环境,或者聘用更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更好的设备与服务,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每个人学会爱自己,能够清楚地认清自我,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才是根本。
比如说,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面对富士康的员工卢新,他说“有人在追杀他”时,管理者应该怎么说呢?
不能说下面的话,因为有可能促使他更快走向死亡:
“没有人想追杀你,这个世界没这么多坏人!”
“没事的,我们在这里保护你,你不用过于担心。”
“经过警察的调查,确认没有人想追杀你,这可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我们让你的父母过来陪你,这样你会安全些。”
而应说:
“哦,你说有人在追杀你,让你很害怕,很恐惧。恐惧得甚至想自杀。”
“你想自杀,是想解决你的害怕和恐惧。如果有其它的方法,不用自杀也可以解决你的害怕和恐惧,你愿不愿意尝试一下呢。”
“你觉得这个社会不安全,让你活得很辛苦。你很害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我来帮你想想办法好吗?”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现象很复杂,但心理规律很简单。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让人学会简单的心理规律,去面对复杂的心理现象,去适应环境。
我们常常这样讲:心理现象很复杂,但心理规律很简单。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让人学习并领悟心理基本规律,去适应环境,去面对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为此,我们特意将本心疗法的部分规律并加以简单说明,和大家共勉,让我们的社会、企业更加和谐。
一、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1、遵纪守法、道德高尚,必须以心理健康为基础。
心理健康是基础,这是成为一个人的基础。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做到遵纪守法和道德高尚。当心理有冲突,而硬要遵纪守法或道德高尚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当我们心理健康的时候,我们接受一件事,一项规章,一条政策时,心理就不容易有冲突,我们会理性地面对自己的情绪,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样他做到遵纪守法或道德高尚所需要付出的心理能量是很低的。他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更容易达成自我实现。
2、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内心和谐,同时也与环境和谐。
按内心和谐,与环境和谐来分,人有三种:
第一种是内心不和谐,但与环境和谐,第二种是内心和谐,但与环境不和谐,第三种是内心和谐,与环境也和谐。
主动来心理咨询的人,多是第一种人,他们是社会评价的好人,善良的人。但自己过得很痛苦,很累,心理能量容易损耗。甚至长期压抑,找不到情绪的出口,严重的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第二种类型的人一般被周围的人强迫或引诱来咨询的,本人没有咨询愿望,求助动机,即使有也是要改变环境和他人,而不是改变自我。长期与环境不和谐,也会引起内心不和谐,这可以作为特例,归在此类型中。
第三种人就是自我力量比较强的人,有自知之明,对环境又有合理客观的评价,在适应了环境的基础上,按照个人愿望去改造环境。这就是我们认为的心理健康的人。
二、个人与自我的关系:
3、烦恼就是心理问题。烦恼是自己想出来的,当它影响到你的生活品质时,就需要心理咨询了。
我们认为烦恼就是心理问题。谁没有烦恼呢?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除烦恼的过程。
欲望是烦恼的根源。社会化的过程中,欲望会被包装成各种不同的需要,需要的不满足就是烦恼了。要解除烦恼,其实就是要了解来访者的社会化过程,以及社会化的过程中被包装出了哪些需要,了解来访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在寻求满足,并协助他们找出更合理的满足方式。
长期的情绪低落,意味着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心理长期地处于不平衡状态,会极大地消耗甚至耗竭心理能量,以至于人的能力得不到发挥,生命的活力会下降。这样人就变得对什么都没有热情,没有兴趣,生存意向都会下降,甚至会认为活着都没有意义了。表现在生理上:不想吃,睡不香;表现在心理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感知觉思维能力都下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工作。
人人都有烦恼,人人都有心理问题,但当烦恼大到影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时候,就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了。
4、痛苦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环境无关。
痛苦的根源肯定是跟心理因素有关。常人肯定会觉得跟外界有关,比如说是生活事件、外界的打击给我造成这样的状况等等。但如果让他跳出来看其他人,不看自己的事,他是很容易认识到她的痛苦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与外界无关,跟上司的批评或丈夫爱不爱我无关,与经济条件的好坏无关。
如果一个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他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但真正从内心接受这样的观念还需要个过程,而这需要在心理咨询中完成。
比如有的人会说我失恋了,我跟先生离婚了,我失业被炒鱿鱼了,我很不受领导重视,我很痛苦等事情。我们听到这样的诉说时,反映在我们的脑海里的并不是这些事件本身,而是这个人遇到这些事件为什么会痛苦。如果我们有方法带着这个问题与对方一起去研究这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开始有了转机了。
我们经常说:如果你不愿意放弃自杀行为的话,从人道的角度上,我们不希望你自杀,但是我们没有能力阻止你自杀,谁跟得住你呢?你的家人也不可能24小时保护你,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想办法自杀。我们希望你能放弃自杀的行为来,探究一种科学的解决心灵痛苦的方法。
当然,面对自杀倾向的患者,我们还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我们会诚恳交代对方:“如果你没有走出痛苦之前,你一定要与我保持联系,我是很有力量,很有能力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会给对方这样的信息。另外,我们还会要求他的家人、亲属或企业领导,告诉他们:患者这段时间是很不安全的,他的求助动机是很弱的,有可能在痛苦之下失去理智而产生自杀行为,这段时间你们要帮我们监护好他,根据我们的咨询经验,我们会尽可能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完成一个系统咨询。
5、一个人首先是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上学时,老师教育我们,一个人要爱国家、爱社会、爱家人、爱他人,然后才爱自己,教育我们要先人后已,舍已为人。而现实社会,却与老师教给我们的很不一样。我们经常见到现象,证明的是“人是自私的产物”。为了利益,有些人甚至连人格也不要了,为了获利没有界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如些巨大。
面对残酷的现实,一个人如何去应对?人们都希望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寻找一个“安全区”。于是,有些人活在自己的想像中,不愿意接触社会,产生了各种退缩行为;有些人产生各种幻觉和妄想,使自己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要让人懂得,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懂得老师教的道理,心理健康是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心理健康了,理性地去爱他人,爱家人,爱企业,爱社会,爱国家,才不会产生有心理冲突的爱。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才能统一。
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他们往往认为社会不爱他们,企业不爱他们,朋友不爱他们,甚至家人也不爱他们。归根结底,他们内心不爱自己,内心没有安全感,他们急需要从外界获得爱和力量。而当外界给予不到他们爱与力量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很容易因外在的激惹而崩溃。自己会爱自己,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力量才会从自己身上产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富士康的工作环境,现实的压力,只是一个导火索。仅仅办法降低现实压力,就像病人只服药不提高免疫力一样,是治标不治本。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遵循心理基本规律,就是遵循人的本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为了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八旬老翁也难奉行啊!”
过于简单的道理,“百姓日用而不知”;过于简单的行为,我们难于坚持奉行。本心疗法所追求的,就是从复杂的心理现象中,去发掘简单的心理规律,去教会人们领悟这些心理规律,然后用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去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因为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的本性。
遵循心理基本规律,就是遵循人的本心。而社会纷杂的物欲,使人难以坚守自己的本心;不正当的宣传和鼓动,使人不断偏离自己的本心去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人就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很复杂,心理规律很简单。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自己做到容易,但要让别人做到不容易。所以,成为高明的心理咨询师不容易。正如高明的老师,是“深入浅出”的老师,可以把有深度的道理,用简单的话语来让人明白,让人做到。
另外,学问的获得,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能力不能速成,过程不能超越。人们似乎习惯了“急功近利”的做法,生了病要立刻好,不想去提高免疫力;去做生意要立刻赚大钱,不愿意先投入与担风险;没有文凭要立刻去“买”一个,不愿意静下心来做学问……
更何况,获得学问的过程告诉我们:学到的是知识,做到的是经验,悟到的是规律,才能最终得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悟到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比如,外在的知识或评价,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评价,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从社会自我过渡到心理自我的过程,也是获得心灵自由的过程。
具体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呢?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预防大于治疗。预防就是传播有效的心理规律,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它不同于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只顾着提升人们的成就动机和欲望;也不是学校老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让学生听话,学校更好管理;更不是企业的激励手段,为了达成效益目标而加班加点,让一个人顶两个人用;这是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有为”的事情,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讲座,无疑是最常见的手段。这是讲什么与怎么讲的问题。
我公司整理出系列讲座,诸如:《让每个人学会真心爱自己》《掌握情绪的摇控器》《让心灵与行为走自己的路》《在理想与现实间如何落脚》《找回安全感再上路》《人生的三大步》等等都属于本心疗法的具体应用。
第二,对于已经有心理问题的个别人而言,需要有效的心理咨询,需要为这些人达到换心理的效果。心理换不好,结果可以预见。富士康的“十二连跳”,就是因为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变成了重要紧急的事情。在“十二连跳”的压力下,富士康不得不面对各种指责与批评,郭台铭不得不出来道歉。然而,这仅仅是富士康应该思考的事情?
换心理是一个改变的过程,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人都是追求快乐而逃避痛苦的,所以,人们喜欢用换环境的方法。当然换环境也是一种方法,比如换工作、离婚、旅游等等,都是换环境。很多心理咨询辅助疗法,诸如:音乐治疗、催眠疗法、运动疗法、行为疗法等,都属于换环境这一大类。还有的诸如企业设立的“宣泄室”等等。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懂得心理规律,不仅是员工的事情,更是管理者的事情。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不是等到它变成了重要而紧急的事情时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懂得心理规律的员工,能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为,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懂得自己的情绪出处,内心有独立的评价系统,内心才会安全。一个人的内心安全了,这个世界才会安全。
懂得心理规律的管理者,执行标准的制度时,才容易做到人性化的管理。
文字所描述的,只是知识的一种。正如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站在残酷的现实,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邓峰 资深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