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青(化名),大一女生,首次远离家乡和父母独自一人来到大学求学。刚进大学对一切事物都觉得很新鲜,又觉得难以适应。此后,她做很多事情都觉得很困难,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总是排在班上的后几名。渐渐开始觉得大学生活和学习没什么意思,对各种活动开始失去兴趣,有孤独感、无助感、无依靠感,不愿与人交流,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整天呆在宿舍里,也不跟宿舍同学说话,只是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听音乐,或者自卑自怜,以泪洗脸,表现出退缩、冷漠、易产生疲倦感,也时常感到头晕头痛,终日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或长吁短叹,情绪极为低落。
阿青的症状是较为典型的抑郁症。通过了解发现,阿青在上大学以前并没有患上抑郁症,这说明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是与抑郁的发生发展有极大关联的生活事件,因此,解决问题还需从这里入手。 首先,让阿青填写生活事件表,必须标出各种与情绪有关的事情在生活中发生的频率,以及这些事件引起的愉快及不愉快程度,同时,每日对自己的心境作出评估并记录(从0-10分10个等级记录,等级越高表明越愉快)。通过这种办法可以使阿青意识到不同事件与心境的关系,并进行有意识的情绪调整。
其次,与阿青讨论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向她介绍了ABC理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引起了信念B(Belief),最后引发了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ABC理论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 “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想法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通过这样的讨论,阿青逐渐明白认知对情绪调整的重要性。
阿青描述了自己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同学关系和学习压力。于是,我们一起讨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首先给自己定一个长期的学习目标和一个短期的学习目标,针对这两种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可以实施的学习计划。尝试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再逐个击破。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目标太大而造成制定计划却无法实施的情况。
其次在与同学交往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我们共同探讨了同学相处时所需的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这样可以减少同学相处时发生的摩擦。
最后,我们又从认知的角度上探讨了阿青的问题。很多时候,阿青的情绪是受到其不合理信念影响的。比如有时候宿舍某个同学表现出不高兴的表情时,她马上会想是不是刚才自己说错了什么话使得别人不高兴了,从而产生自我责备,但事实上那位同学却只是因为考试考砸了而心情不好而已。所以,我要求阿青填写一张认知重构表,把会影响自己情绪的事件找出来,然后分析其中有没有不合理的信念,若有,则用合理的信念取代它,并在实际生活中反复实践。
通过以上的咨询,一周后当事人报告不愉快的事情已逐渐减少,抑郁情绪有所缓解;四周后其抑郁情绪的自我评估为2,基本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