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工作之前,我轻信各种媒体信息,以为只要是公开报道出来的,就是真的,但是毕业后做了媒体,马上明白了自己以前经常性的被愚弄,正如一位“娱记”所言:你以为这些故事都是我们采写的啊,其实很多都是明星背后的“推手”公司所提供的。比如署名为她采写的某“钢琴王子”的长篇专访,其实她根本没写一个字,人家甚至不允许任何记者单独采访“钢琴王子”,所有的文字材料都由经纪公司提供。什么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是他的“粉丝”啦,根本无处查证也无需查证。那个“王子”的父亲倒是喜欢露脸,只可惜笑话连篇。比如在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一上来就说:“我第一次来长沙,感觉长沙变化好大啊!”惹得哄堂大笑,他老人家接着说:“长沙作为湖南的首都……”
事实正是如此,只不过到了网络时代,“包装”、“炒作”也逐渐把平台搬到网上,今年以来,专业网络炒作公司如雨后春笋,完全成了一门学问和行业。比较流行的方式是自我吹捧,比如自己写篇博客,然后再换个id到跟贴里拼命吹自己;比如经纪公司请一帮人在论坛疯狂发贴跟贴捧某人;比如让报纸发条枪稿,开头就是某明星被网友誉为“亚洲第一XX”、“史上最XX”然后拼命在网上转发……,至于这“网友”是谁?就是他们自己。
最新的比如是比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唱《歌唱祖国》的林妙可,开幕式后网上随即出现一条署来源“北方网”的报道,称她已被网友誉为“中国第一童星”,网友们还为粉丝团叫“可可粉”还是“可乐”伤脑筋。
“网友”真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上述报道里提到的“网友”是哪些人呢,我在网上翻看了一下,在别的网站没有发现这样的“网友”,在百度林妙可吧里,则明显看出有人在其中引导,八成是策划者自己造出来的“网友”。更离谱的是,报道标题是《红裙女孩林妙可成《纽约时报》封面女郎》,这可真有点欺负不了解《纽约时报》的国人了。《纽约时报》不是《花花公子》,不存在什么“封面女郎”的概念,它甚至不是《时代周刊》,也不存在“封面人物”,作为以时政新闻质量著称于世的美国主流大报,它只有“封面图片”,这样的图片是最热的时政新闻,与“封面女郎”这样的娱乐概念一点关系没有。
虽然这篇枪稿质量很差,但是很少人会看这么细,基本上它说什么就是什么了。所以有好心人乔志峰写文章《林妙可因平凡才美丽》,担心给孩子扣上“第一童星”对孩子成长不利,呼吁“给她继续平凡的权力”,不过乔志峰还是犯了很多时评家常见的错误:不花时间了解情况就乱开口。事实上林妙可不是“因平凡才美丽”,而是“因不平凡才上了开幕式”,平凡的人多了,长相声音不输于林妙可的何止千千万万,为啥偏偏她上去了?因为“偶然”?我看还是因为“不平凡”吧,上开幕式前林妙可背后就有一连串的广告商 ,包括修正药业,草本真水,露露,汇源果汁等等,林妙可的父亲也说“广告公司向张艺谋开幕式团队推荐了妙可”。所以,林妙可走上台前,是广告商公关的结果。所以时评家就别替人家操心了,人家想方设法费尽力气就是奔着“不平凡”去的,你却要“给她继续平凡的权力”,想害人家啊。
当然“想让”妙可“平凡”的还有她的父亲林晖,报道说:对于女儿的一夜成名,父亲林晖甚至有些担忧——“作为父母,我们心理上更倾向妙可在成长的过程中多读些书,把文化基础打扎实牢靠些。”
看了这段,乔志峰“真为妙可感到高兴”,为“她有一位理智的父亲”而深感宽慰。可我看到这里真想吐了,看看这漫天飞的枪稿,看看林妙可个人网站里经纪人操作的明显痕迹,难道这一切都是一位9岁的小女孩能搞出来的,还不是你们这些大人干的,这边怕她太出名,那边可着劲的炒作,这双簧演得也太恶心人了。
当然,我不会像很多苦口婆心的人那样劝什么“这样会捧杀妙可,对将来发展不利”,毕竟星途竞争惨烈,能抓住现在捞一票才是高明之举,不是都“林妙可身价3分钟60万”(当然我认为这又是枪稿扯淡)了吗,将来混成个顶级明星也不过如此吧。说这些,只是因为我不想被当傻瓜,也不想让轻信的人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