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人其实不想死?尝试过自杀的人不会再自杀?家庭治疗大师约翰·贝曼博士称,三年前,中国每年大概有25万人次自杀,现在数字又有攀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他说,自杀本质上是由于个体的渴望未得到满足而导致的内在心理和情绪过程,通过进入当事人的个人世界,改变他们的期待,教会他们欣赏自己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个数字。
抑郁是缓解痛苦的途径
记者:怎么帮助一个抑郁患者摆脱自杀的念头呢?
约翰·贝曼:抑郁只是有自杀企图者缓解痛苦的一个方式,当抑郁也无法改变痛苦的本质时,才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从表面看,抑郁患者总是有抑郁的外在原因的,比如失业、失去亲人什么的。但我们不能花太多时间去关注外在,因为我们解决不了。我们应该做的是,进入他们的个人世界,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帮助他们改变观点和体验。
记者:那该怎样进入当事人的个人世界,并消除他们的自杀心理呢?
约翰·贝曼:首先要去了解当事人,要知道他们是内心有冲突、有自我认知困难的人,尽量去倾听、接受、在乎他,不要批判。如果你认为他现在的一些东西不好,那给他一个替代品,让他转变注意力,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剥夺。你不用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只要了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行了。自杀干预是件复杂的事情,要有追踪及其他很多工作,它不是能一次完成的。
好的家庭关系联结但不过于紧密
记者:最近媒体报道的美国校园枪杀事件挺多的,而中国大学生因就业困难自杀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这些孩子是怎么了?你觉得他们为什么选择杀人或自杀?
约翰·贝曼:美国的家庭关系是比较疏离的,因为父母都要工作,往往是保姆在照顾孩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小,当这些孩子内在有麻烦的时候往往就向外面找麻烦。中国的家庭关系在我看来过于紧密,互相不喜欢的人也紧密联结在一起。对现在的年轻一代过于关注,给他们提供一切,给他们很多钱,不仅是父辈,祖辈也往往这样做。使得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外表看上去很好很强,但内心非常脆弱,有一点风,就会把他们刮倒。他们有很多钱挥霍,但也有更多的自杀倾向。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是有联结,但不过于紧密,要有内在的平衡。一旦失衡,身处其中的孩子就可能内在出问题。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欣赏自己
记者:有没有什么易操作的办法,让普通大众也可以去帮助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呢?
约翰·贝曼:如果是专业咨询师,我要说,当事人内在的图像是非常负面的,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一定要接纳他,要通过四个方面来改变他的内在,一,让他谈自己的感受,并处理这种感受;二,他的信念、观点是怎样的,并去改变他的信念系统;三,他期待什么,并改变他的期待;四,问他“你是谁”,发掘他内心真正的渴望,让他对自己更负责任。只要改变他的内在,他的外在自然改变。
如果是当事人自身,我要告诉他们学会欣赏自己,放弃痛苦,发展新的关系,并学会如何表达爱。试着对感觉诚实,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要看到未来,更要欣赏自己并进而帮助家人。
如果是当事人的家人,要记住一点,你不能成为家人的心理治疗师,你只需要试着接纳他们,跟他们一起做事,和他们在一起,欣赏他们。
人物档案
约翰·贝曼 家庭治疗大师,曾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加拿大蒙尼托巴大学及香港大学从事教学、咨询和管理工作21年,与国际顶级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一起工作过8年并合著有《萨提亚家族治疗模式》一书。现任国际家庭治疗联合会董事。
“欣赏你现有的一切,和人分享你的笑容和良好的天性。”———约翰·贝曼博士
自杀认知误区
1、自杀者都想死。(X)
更正:不一定,有些人自杀,但并不想死。他只是不想痛苦,如果能解决他的痛苦,他就不会选择自杀这条路。
2、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X)
更正:谈论不会改变自杀的企图。
3、自杀前无征兆。(X)
更正:90%的人自杀前会给信号,写遗书或言语暗示,只是很多人读不懂这信号。
4、年轻人比年长者更易自杀。(X)
更正:自杀是没有年龄区别的。
5、尝试过自杀的人不会自杀。(X)
更正:有数据表明,多次自杀的人为数不少。
6、坏天气会导致自杀。(X)
更正:自杀不受天气影响,有时候春天的自杀案例也很多。
7、自杀有遗传性。(X)
更正:自杀只有个性并不具备复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