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家长求全 孩子易患强迫症

写字要像印刷体,稍有不满,擦掉或撕掉整张纸重新来过;穿鞋有固定的顺序,如先穿了左脚要脱掉重新从右脚开始。由于社会压力大、家庭的教育环境等影响,类似这样有强迫行为的孩子和成人正越来越多,其中部分人在受刺激的情况下演变成强迫症患者。
而心理专家指出,强迫型人格是一种特质、不是病,只要随遇而安,调适好自己的期望值,完全可以不发展为强迫症。
强迫主妇成银屏流行
很多经常看美国肥皂剧的人,都不会忘记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绝望主妇》中的布芮和《老友记》中的莫妮卡。
前者要求一切细节尽善尽美,从老公、孩子到家中花园,无一不在她的控制中,与老公做爱时,看到扔在床头柜上渐渐滑落的三明治,也忍不住分心去把它放好;在老公的葬礼上,即使盖棺时,看到婆婆为老公搭配了一条不相称的领带,她也会不顾所有人的惊讶,大喝一声停止。后者则是个清洁狂,男朋友一时心动,想给她个惊喜,将家里里里外外都整理了一遍,最后发现每样东西放不回原来的完美位置,吓得不知所措。而追求完美的莫妮卡更是屡屡与马虎的同事产生不和。
记者从市心理咨询中心获悉,这种强迫型人格的人群正越来越多,由于其行为主要从青少年期就开始表现,因此不仅成人,连儿童强迫症患者也在增加,而专家认为,造成强迫行为的根源,主要还在于家庭严格的教育环境。
强迫人格少年期出现
专家表示,现在强迫症有发病上升的趋向,人群发病率约在2%至3%。而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有很大关系,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就有强迫症人格的表现。而强迫型人格主要在青少年期就开始表现出一些强迫特性,例如做事效率特别低,尽善尽美,追求完美,做题目比其他同学慢,反复核对等。
在最近的临床中,专家遇到一位苦恼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原因是孩子总是作业做得很慢。最后发现,原来这个孩子写字要求要写得像印刷体,上距边线多少、下距边线多少,都有非常死板的规定,如果一不小心某个字写大了,整个一页纸就要擦掉重新写过。
专家指出,强迫人格的形成除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外,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具有强迫个性的父母对患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的教育不当,过分苛求,例如穿鞋一定要先从哪只穿起等,这些对生活制度的过于刻板化要求,使孩子形成遇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的特点。这种强迫型人格者,在与人交往中过分严肃、古板、固执,在生活上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都要求井井有条,甚至书橱内的书,抽屉内物品,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求排列整齐有序,干干净净。他们为此经常需花费时间整理,而影响其他工作的完成和个人的休息,显得效率很低。
领导干部多强迫人格
但专家也指出,强迫型人格人群为数甚众,在没有发展到强迫症之前,无需为此烦恼,因为心理学上,人格只有各自的特质,而无优劣之分,强迫型人格也有其自身有点,很多领导干部都具有强迫型人格的特征。
专家表示,首先人们要正确理解强迫的观念。人在觉醒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散乱的、无序的念头一闪而过,这是大脑为了保持清晰而需要的信息流。很多人注意不到自己已经有过什么担心,没有关注就没有存在。而强迫的人善于抓住一闪而过的念头,并由逻辑去分析、批判、强化它们,结果类似的念头就越来越多,好像是自己挖坑再往下跳的样子。
强迫的人俨然像个哲学家,对人的思维过程感兴趣,所以很多微小的念头在他那儿被津津乐道地阐述和重复。很多杰出的人都曾有一段强迫性的生活,在强迫的思维中操练了自己掌控科学、社会、宗教、文化事业的心理能力。
强迫意味着不自由
强迫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词,意味着不自由。强迫是一种对规则的服从———安全的规则、干净的规则、正确的规则,以此可以逃避不洁感、不安全感和犯错。那么人为什么要寻求干净、整洁和一丝不苟呢?因为文化告诉我们你必须永远正确、不犯错、有条不紊,人就这样去做了。
其实,规则对强迫的内心还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预兆式的恐惧和行为后的自责。这两者非常矛盾,前者说你不这样做就不行,天会塌的;后者说你怎么能这样做呢,天都塌下来了!强迫的人害怕不确定的东西,喜欢线性的思维和对规则无条件的屈从。所以,大多数前一百年的伟大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都是有强迫的人。不过,后一百年强迫的人不再可能在科学界成名。
要解决一个人的强迫,根本是要解读他内心的文化规则,不要相信所谓洁癖是对往事性创伤的压抑或处理,反复检查是缺少安全感或超我的霸道等等。要相信强迫是你在训练一种科学的、绝对正确和一丝不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首先阅读混沌学,学习复杂思维,然后接受新物理学的定义,把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放进旧纸箱。容许世界的不可知与混乱,你才可以接受内心的不安、不确定感和无序。
应对强迫随遇而安
解决强迫的办法最有意义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每天给自己定下来清晨四点起来,要检查20遍门窗、煤气,洗30遍手,请一个人给你计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结果怎样,你差不多会变疯了。但疯子是不会强迫的,清醒的人才强迫呢!
另一个办法是道家思想,要摆脱某种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不去摆脱它,与它和平相处,甚至喜欢它。因为强迫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循环冲突:一件事你不愿意去做,又控制不住自己要去做,做后又倍加后悔和懊恼,并体验强烈的矛盾与痛苦。对这种内心悖论情景的处理办法是:想做就去做了,别跟自己较劲,也不去评价,像一种禅的境界:“人在桥上过,水流桥不流”。
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来说,首先,家庭教育的氛围对这类孩子要宽松些。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现在家长普遍有很重的心理压力,但不能传递给孩子。强迫型人格的孩子,本来就对自己有着过高的要求,如果父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的压力就会越来越重,变得越来越强迫。如果家长老在孩子面前提某个同事的孩子去了哈佛留学、邻居家的孩子比他考得好等等,强迫型孩子就会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越来越高,最后导致心理崩溃。
而现在的趋向是,学校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在越来越高。如果老师发现一个孩子的效率低,可以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因为这类强迫型人格的孩子适宜减压的教学方法。例如告诉他,未必一定要考100分,90多分也很优秀,布置作业时给这类孩子应该减少一些负担。而这些孩子善于自律,他们并不会真的放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