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焦虑”如何产生的?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介绍:很多人是因为持续地面对“送礼”压力,无法消解个中矛盾所产生的。
如何消解“人情焦虑”?人情是联络人际关系的纽带;送礼,是通过礼物表达“尊重”,密切人情关系,只要不违背这个宗旨,我们完全可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式,分解人情压力。
再则,当“人情”遭遇了“焦虑”,我们还可在两者之间,按照“两权相重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取舍。千万不要为了“人情”而勉为其难。当“焦虑”来临的时候,可以考虑采取“逃避”的方式,来规避人情的压力。
个体老板年年愁送礼 个案1:这是位个体企业的老总,他创业十来年了,年年都为送礼的事头疼。他在电话中说,以前送个电热水瓶,一些土特产品,人家就欢喜得不得了,现在送礼也要“与时俱进”了。可是,礼送重了,哪里送得起?但如果送轻了,被人家比下去了,那不很没面子?而且年关,请各方宾客,就像摆下流水席,他血压高,也要拼命上阵吃。
解题:咨询师建议他“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事,可安排相关人员去应对;还可请专业的公关人员负责年关送礼的策划。这些人才因有公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会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个性,送合适的礼物,达到“礼轻情意重”的目的。 点评:送礼是一种文化现象。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已经从讲求“送吃、送穿、送实惠”的“农业文明”,发展到了讲求“更具有象征的意义”的“工业文明”,但这位个体企业的老总的送礼观念,却仍停留在过去,因而陷入了焦虑状态。
“礼轻情意重”,可以实现“更具有象征的意义”,但这需要有学问,所以确实需要听从咨询师的建议,聘请专业人员来送礼。
“人情债”难倒博士生 个案2:这是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博士生,去年他怕人情难维,没有回家,母亲对此十分有意见。今年他必须回去,但这人情如何维?让他焦虑不已。 他说,自己家在当地是大家族,父亲早逝,母亲在养育他和妹妹的过程中,受到族人的很多照顾。他若回去,左邻右舍、叔伯婶娘、父老乡亲、历任村乡干部、小学及中学的校长与恩师等,都要拜到;一起玩大的伙伴及同学,都要走到。 应该如何送礼?应该先到哪后到哪?等等,他一想起这些问题,就头疼,现在已害上了失眠症。
解题:咨询师建议他分解“人情压力”,将“人情”分个三六九等。对他帮助最大的人,如叔伯婶娘,恩师校长,放在第一等,当面拜谢。送礼,可给亲人买实用的生活用品;给师长,只要能真诚地表达您的感恩之心,礼物即使很小,也一定会受到欢迎。
一般亲友打打电话,同学、朋友发发短信。如果有人要求你必须“聚会”,而你又不想去的话,可选择“逃避”,但最好不要硬生生地拒绝,扫人面子,而是找一些借口,比如“要写论文”、“身体不适”等让人可以接受的借口才好,既不会拂了大家的面子,又可以避免“焦虑”的可能。
点评:这位博士只想好好学习,不想烦“人情世故”,但又逃脱不掉,所以陷入了焦虑状态。 张纯说:某种程度上说,处理“人情世故”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在“人情世故”中学习处世的本事。 若如此想,积极面对,“人情世故”就不会成为“心理压力”了。
收礼者也患“焦虑症” 个案3:这是个主管部门的处长,他患的是“收礼焦虑症”。 每年过年,都是老婆带着孩子出去玩,而他自己只能“猫”在家里看电视,同时还要竖着耳朵听,有没有送礼的来敲门。他说,那日子真不好过。 送礼,是中国人的潜规则,他不得不跟着走,只好一个人在家等着送礼的来上门。他怕若他不在家,送礼的乱敲门,搞得满城风雨;如果没人来送这礼,他觉得被人轻视,心里不好过;但有人来送礼了,他又怕那些东西不实用,是堆“垃圾”;他更怕礼重了,回不好回,收又怕犯错误。
解题:这位公务员如果不顾潜规则,事先和各方打好招呼,说自己过年要和老婆孩子一起外出旅游,用“逃避”的方法,来规避心理压力,不知是否是个好方式。
点评:现在廉政之风已深入人心,众所周知“礼重害人”,收礼者自然也“烦”年关送礼文化,但新的文化,需要我们大家主动去创造。可是我们现在仍生活在“送礼,维人情”,这我们东方年节特有的文化现象中,我们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但是如果智慧应对,是否仍可找到解除心理压力的良策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