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没有面对面临床问诊就说名人有“潜意识”、“自我”问题
近期,加拿大当红歌星贾斯丁·比伯因为涉嫌酒驾、打人而被捕。这类名人丑闻、绯闻屡见不鲜,例如在微博上向年轻女生发送自拍色情图片的美国民主党议员安东尼·韦纳、爆发兴奋剂丑闻的著名棒球运动员阿莱克斯·罗德里格兹、接连出现吸毒、滥交、剃光头等行为的著名歌手“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他们迅速成为大众街谈巷议的谈资,也成为一些心理专家分析的对象,指出其这样那样的精神心理问题,甚至出“人格障碍”、“性瘾”等似是而非的诊断。然而,这些心理专家大多没有和当事人进行过直接的交流,对其了解仅凭媒体报道,难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轻率地给其戴上各种“帽子”,实属歧视行为,给当事人和公众都可造成消极的影响。
心理专家,特别是临床心理医生,常年从事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当社会名人出现了一些异常言行,他们可以为渴望窥探名人内心的公众提出有价值的见解。然而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迈克尔·弗里德曼指出,如果心理专家没有见过当事人的面,就对他们进行分析甚至诊断,很可能对其造成消极影响,还砸了自己的招牌。
在精神心理健康的领域,心理医生要对一个患者进行诊断,正规的做法是从各种途径了解患者的信息,其中最起码要包括与患者的直接面谈,而且最好是按照临床问诊的形式。弗里德曼称,即使用上各种方法,对于有情绪障碍、成瘾等问题的患者仍旧很难作出可靠的诊断,如果没有直接接触就难上加难了。因此,心理医生仅凭媒体报道中名人的表现就进行分析解释,出错的风险极高。
更严重的是,一些心理医生试图用“潜意识”的心理机制假说来解释名人的行为,称其“自我”存在缺陷云云。弗里德曼认为,这些概念属于无意识的范畴,很难被明确地证实或者证伪。这种分析方法是基于患者的自诉或者投射测验,得到的结果无法得到验证,很可能不靠谱,让人质疑这些心理医生的专业性。
即使是在私密的临床环境中,精神问题的诊断也会给患者带来耻辱感,而心理专家公开对某个名人进行专业上的诊断,会给当事人带来强烈的羞耻感。弗里德曼称,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当事人,还有受类似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人,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问题一旦曝光,也会受到类似的对待。
弗里德曼提出,心理医生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不要直接谈论任何人的诊断或者心理过程。
2.把注意力放在教育上,让公众认识疾病及其可能的原因和治疗,但不要将疾病联系到具体的个人。
3.教育公众如何对待有精神问题的人,指出非专业人士对心理学术语的不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