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心理咨询的行业瓶颈,怎么撬动?

心理咨询行业报告

心理服务行业发展越来越蓬勃,而身在此山中,依然觉到云深不知处,也许行业报告是需要去审视一下,我们怎么发展才对?

1、心理服务市场什么时候才会爆发?

从接受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始,我们就接受“心理服务”和“心理治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的说法——有没有病,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一提到“心理咨询”,大家可能就联想到抑郁症,强迫症等等负面的社会形象,所以很多需要心理疏导和支持的人望而却步。

早几年的WHO的数据,中国有2.5亿人需要“心理服务”,有8000万人需要“心理治疗”,更有甚者,1600万精神病患隐藏在各个家庭当中,消极的处理中。

需要药物干预,是“心理治疗”范畴,而2.5亿“心理服务”的人群和8000万的边缘问题人群,是不需要药物干预,或者使用药物和咨询配合处理的。

美国走在世界的前面,它的“心理服务”市场大概一年有6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而通过美国的“心理服务”发展历史,会发现这个市场和国家的财富水平关系很密切,只要物质文明沉淀为基础了,精神文明才有条件爆发的,其中“心理服务”需求凸显。

社会还是有限解决物质问题,特别是要解决温饱问题。以美国来说,1965年它的心理咨询开始起步,当时美国人均GDP是3000美元

而11年后,1976年美国开始推行心理咨询师注册体系,使得心理咨询市场爆发,那个时候美国人均GDP是7000美元左右

中国“心理咨询”的萌芽元年,基本上是2008年“汶川地震”,因为灾区急需心理援助,巧合的是,当时中国人均GDP也恰恰是3000美元;

多年发展以来,中国的注册咨询师从几万人发展到了现在的几百万人,市场急剧扩大;有人传言,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国考”也因此而被迫退出国家统一管理认证的舞台。

2、读懂行业的瓶颈在哪里

有人说,如果“心理服务”市场潜力这么大,怎么没看到出现什么行业龙头,航空母舰呢?怎么社会上依然对这个行业持有观望和谨慎的人群居多呢?

当前国内“心理服务”市场,存在一个关键瓶颈: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太少了!好的咨询师要靠自悟和磨练慢慢进化出来的,而不能强硬催生!

国内注册心理咨询师几百万人。这个注册制度,是人力资源部搞的一种执业许可证,通过理论培训和考试获得。

这造成大量持证咨询师,仅仅是学了一些表皮的心理学知识,但是会考试就获得了证书,而缺乏真正的执业实践和案例时间。

有心理咨询行业的专家认为,目前国内这数百万持证咨询师,可能80%都不具备真正的心理咨询专业能力和真正的执业能力。

目前中国心理服务行业的混乱根源就在这里。线下心理咨询公司多如牛毛,但基本都在低水平发展;

而线上一些心理咨询软件,不管是老牌的做了十几年的,而是新近的一些心理咨询APP,其实都没做起来,原因很简单啊:好的心理咨询师忙都忙不过来,压根不需要你来中介?

逼着涨价,也算是一个一线咨询师的困境的好说法。以行业良心来讲,好的咨询师,更应该开班授徒,成为督导和教练。

3、情感热线,婚恋指导,不是真正的「心理服务」

如今,国内心理服务APP,倾述平台发展的助理越来越不理想的情况下,还是有游资继续收买了很多心理资源,继续想营造一些热销的“情感热线”APP。这些产品基本模式都一样,贩卖心理知识里面,特别遭受热捧的的那一块技术。但这些只是掌握了几本恋爱书籍关于恋爱规律的一些解读的“情感导师”,成为了心理服务的前排兵,颤颤巍巍的还因为要销售业绩而压力巨大,成为了心理咨询行业的内部衍生需求。

必须指出,这类“情感热线”本质上是社交,基于“声优”的社交,这和专业的“心理服务”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行业领域。

这两个市场到底谁更有价值,各人的判断可能不同;但是必须说明的是,“情感热线”是自娱自乐的廉价消费,而“心理服务”是专业人员的有偿服务。

但目前现实的市场上这两种咨询服务的价格出现了倒挂, 贩卖知识和伎俩的人们,因为广告和宣传都在大行其道,而真正内涵深厚,完全系统,由浅入深,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心理咨询反而很难进入一般健康人的消费意识当中。

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关系流程

4、去适应当下的市场动向?

基于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

第一,发展咨询师的资源能力和咨询能力,要先锻炼建立关系的能力,再锻炼咨询能力。

第二,能让更多用户不再“讳疾忌医”,更自然的接受、喜欢心理服务。

心理的同行们,我们做好风,又要等风来!

本文数据参考自亿欧智库的行业报告!

如此动人 便是本心

优点:

1,纯粹的大脑潜能开发,没有任何副作用,治标治本;

2,见效快,一般6到10个小时可以达成目标;

3,适应症广泛,特别有效于强迫症,抑郁症。

注意事项:

1,需要来访者本人或其家属的主动配合;

2,个体必须付出努力来提高自己的领悟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