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生物探索)
目前,对于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治疗都采用先生理后心理的治疗模式,甚至有些只注重生理治疗,反而极度轻视心理治疗,从而导致大量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患者成了慢性病人群,需要常年服药。当这些患者一旦遇到更大的或新的刺激事件时,就会反复发作,最后不得已又要加大药量。我想,这都是目前落后的治疗理念所带来的后果,难道对于心理或精神疾病,一定要采用先生理后心理的治疗模式吗?
古人云:大道至简。其实,常识性的道理非常简单,心理或精神疾病的病因就是心理因素,不然就不会取名叫心理或精神疾病了,这也是区别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本质区别。换而言之,虽然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在症状表现方面相似相近,但本质的病因却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主观的,一个的客观的。但主观的心理活动,其载体依旧是身体。也就是说,身体其实是一身兼两职的,既要承担生理变化所带来的痛苦,也要承担心理变化所带来的痛苦。我经常把身体比喻成一根弹簧,当弹簧变形了,想要恢复原状,最好的方法就是撤掉外力,弹簧自然就会恢复原状。当然,如果外力撤掉了,弹簧仍旧没有恢复原状,这就说明患者的心理疾病已经转化为生理疾病了,这时才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如果按照目前的治疗模式,只采取或先采用生理治疗,然后有条件的患者再辅以心理治疗,那情况将会怎么样?可想而知,患者通过生理治疗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症状消除,其实是相当于再强加一个外力让弹簧恢复原状,当症状消失后,就很难再找到心理的病因了,这其实对患者而言是一大危害。
人有天然的惰性,当我们没有症状出现时,就不会去探索症状的病因。正因如此,当我们先通过药物治疗将症状消除后,获得短暂的舒适,一旦疾病复发,如果我们再次先采用药物治疗,那就很容易形成药物依赖了。另外,这其实也为心理疾病的再次复发埋下了隐患。至于药物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对原有的生理系统造成二次伤害这就很难说了。
先生理后心理的治疗模式有那么多的不当,为什么还不选择先心理后生理的治疗模式呢?其实,根据上面所分析的,先心理后生理治疗模式的优越性就显而易见了!心理因素很简单,只要人们学会了理性思考,心身可以分离,心理对生理不再造成影响,这样心理因素所带来的症状就会自然消失。这时,我们再来考虑生理因素的治疗,不去进行重复治疗,也就不会形成慢性疾病了。你想,这种没有任何危险性又经济实惠的方法,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