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忽略”也是教育

儿子一小伙伴的妈妈对我们说:“你看我们家孩子老耸肩膀,眼睛也老眨巴,你说这怎么办哪?长大多难看啊!”说带孩子去儿童医院看了,医生检查完,说没什么 事,可以吃点药也可以不吃药,但孩子妈妈还是让医生开了药。问我和儿子是不是也发现这问题,我们告诉她,我们没发现。确实,我和儿子都没感觉这孩子有什么 耸肩膀的毛病,眨眼睛是有点,但也不觉得不正常。
旁人虽然没有觉察,但并不排除母亲看到了问题,并为此而忧虑,毕竟母亲跟孩子一起生活,更关注孩子。这个孩子可能有轻微的儿童抽动症。儿童抽动症 的发生,可能是某个保护性动作或习惯性性动作固定下来,也可能因躯体因素或心理刺激因素引发。但症状轻的,可自行缓解,不需要用药,也无需治疗。但父母家 人不可过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抽动上,尤其不能责怪和强制孩子,责怪和强制只会使问题更严重,而且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有益的做法是,不关注孩子的抽 动,引导孩子从事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转移孩子注意力,帮助孩子排除紧张和恐惧,让孩子生活在平和中,增强自信。

忽略症状对于轻度的儿童抽动症的自行缓解是有益的。在其他场合,我们也需要“忽略”,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最近听讲座听到一个说法:“现 在青少年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的成长一帆风顺”,听来似不妥却是极有道理。父母的愿望很好,但是有谁能保证一个人的成长能真正一帆风顺。 再说,又有谁不经任何挫折和困难而能够真正成长。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自然会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接受面对问题时的痛苦,孩子才能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蜕变”,从而成长起 来。但如果父母刻意追求“一帆风顺”,见不得孩子身上出现的一点点问题,更见不得孩子的痛苦,于是乎,问题就慢慢由小变大,甚至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

工作中遇到最多父母对孩子问题比孩子自己更焦虑。这些父母通常不是对教育一无所知,恰恰是很重视教育的,他们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去学习和了解教育学家怎么 说,并奉为金玉良言,并在自己教育孩子中时时处处去对照,然后给孩子的问题贴上一个个的标签,甚至给以专业的诊断。实话说,很怕这样的父母。

行为治疗中,有一重要技术叫“消退”,主要针对儿童利用问题行为来获取自己的需要,达致自己的目的。对于这些曾经被强化的问题行为不予关注,而是“忽略”,问题行为就有可能消失。

“消退”作为教育或治疗手段,可以推而广之,而不仅局限于用在儿童身上,也适用于成人;同样,实施这一技术的主体,也不局限于父母、教师,或咨询师,甚至 大众媒体也一样有责任。譬如杨丽娟追星事件,媒体的介入不能不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好的表达请看李子勋的“杨丽娟追星的心理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