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或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病症。有些患者其疾病的发生,症状和病程与患者的病前性格特征有关。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
癔症病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性格因素和器质性因素。其中性格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这四个方面作详细阐述。
1 心理因素
国内非常重视心理因素在癔症中的致病作用。常见的心理因素为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往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羞愧、窘迫、悲伤、恐惧等。这些精神刺激均可直接致病,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患者对此具有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而起病,部分患者多次发病后可无明显诱发因素,而可能通过触景生情、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
2 遗传因素
Ljungberg(1957)曾研究了281例癔症病人的一级亲族,发现男性患病率为2.4%,女性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经Slater(1961)进行的孪生子研究并不支持遗传的假说,因为在单卵双生子(MZ)中未见相同的发病者。
3 性格因素
国内外许多学者并不强调性格特征是癔症的发病基础。但一般认为具有癔症性格特征的人,在精神因素的影响下,较易发生癔症;癔症的症状、疾病过程与病前的性格缺陷有一定关系。通常认为癔症性格有以下特征:
(l)情感丰富 富于幻想:情感鲜明强烈但极不稳定,往往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事物判断安全凭一时情感出发,常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即所谓癔症患者的“情感逻辑”。在情感的基础上,想象丰富、主动、活泼,给人以难以分辨现实与虚幻的印象。可有幻想性说谎现象。
(2)暗示性高:癔症患者具有高度暗示性。基于某种环境气氛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外界某种影响和观念易于接受称暗示,如癔症患者在医生言语诱导下进入催眠状态。另外,易对自身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称自我暗示。如笔者曾见一大学生参加运动会后很疲乏、腿软、不慎跌倒,则认为瘫痪了,而发生癔症性立行不能,急诊时给予药物催眠暗示治疗后恢复。
(3)自我中心:即处处吸引他人对她(或他)的注目。爱炫耀自己,甚至不惜当众表演,富有夸张、表演色彩,目的在于博得人们的同情和重视。
4 器质性因素
某些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可伴有癔症发作。往往是躯体疾病为癔症提供了发病的条件,使脑器质性疾病与癔症同时存在,如癫痫患者常同时有癔症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