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冬天,广州这几天的天气好似回到了暖洋洋的夏天,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感受着被窝的暖气,有时想要躺一会,再躺一会。所以会不由自主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动力促使每个人战胜好吃懒做的本性,开始忙呵一天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今天和明天,明天和后天,每一天并不是崭新的,反而是日复一日的。在日复一日中,渐渐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要是像鸵鸟一样,只顾把头埋在沙堆里,倒也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可惜我们不是鸵鸟,我们不是鸟,顶多过得不好的时候是个熊人。
可好歹是个人啊。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早就不仅仅是制造工具的能力了。AI时代马上扑面而来,拼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我们根本不是机器人的对手。你看,就连下象棋这样需要全盘布局、步步为营的顶级烧脑活动,国际象棋冠军也已经被不懂下棋的机器人靠大数据打败了么?在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瞬间风云的时代,我们怎样活得更像一个人?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能充分展现生而为人的价值?那我们先要盘点一下人有什么需求。
以研究人的需求为终极目标的代表人物,是赫赫有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老人家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部分:生理、安全、爱和归宿感、尊重、自我实现。实现任何需求或多或少需要经济物质上的保障,所以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捆绑在一起。能做到身外无物而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周围有这样的人吗?
想了想,像王阳明和佛祖这样的先人圣贤,多是被世俗用来寻找解脱的。正因为解脱不了,才追随。所以世俗中大概率的凡人,如你我,追求财富自由已经是很高大上的了。但是,不管个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如何,物质再丰盛,只要需求存在空洞,内心的焦灼不安是一定会促使我们回炉重造,重新面对的。我们今天面对的很多现实问题,不仅仅是现实本身,还有潜伏的,表面看不到的心理需求不满的原因。
今天恰好听到一个心理节目。一个华裔女孩自小学业优异,一路上披荆斩棘,最终考上哈佛大学,从读书的角度讲,真正的人中龙凤。职场上同样如此,年纪不到三十岁已经坐上了公司某个区域第一把手的位置,拿着一百多万人民币年薪,让人羡慕不已。然而,突然间抑郁了,常常在工作场合哭。
咨询过程中,女孩发现原来她并不喜欢和财务啊市场啊打交道,但是从小到大,她非常“擅长”满足别人的需求,只要别人期待她把事情做好,她总能拼尽全力去做好。她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描述为“表演性”,演父母眼中的好女儿,演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演老板眼中的顶级员工。直到再也演不下去了崩溃了。咨询师问,那你喜欢做什么呢?她突然哭起来。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需求不满导致情绪变化,而且被压抑下去不断累积,直到“生存或毁灭”,这样的故事情节很常见。心理学最终让我们明白,痛苦一定是需求不满,但需求不满不一定痛苦。你来解决需求不满的问题,我来解决你的痛苦。心理咨询师来做痛苦的接盘侠。而心理咨询行业发展也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和机器人相比,即使机器人懂得表达感受,说出“我很开心,你不要伤心”之类的话语,仍然是没有温度的,因为它无法感知你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背后细微的情绪变化。
当大部分重复性的劳动、可用数据替代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人均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感受性体验性的行业会越来越为人们所需要。今天来访者或许还有“病耻感”,不敢告诉身边的人我去做心理咨询了。而痛苦的反面恰恰是另一种获益。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对于鼓起勇气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是敢于追求美好人生的人,所以在国内心理咨询未如国外普遍的情况下,他们是敢于吃螃蟹的人,反过来也是喝头啖汤的人。当我们恢复心灵的自由,充满动力地迎接每一天,做想做的事情,去向往的地方,成为想成为的人,不断靠近自己定义的人生意义。活着多么美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