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教育如何成为一种人生障碍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今天中国明显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教育根源和广泛的社会杀伤力。它不是中国教育的局部发烧感冒,而是某种根本性大病的症候。
我不久前曾参加过一个集中了众多国内大学就业办负责人的职业规划论坛,大家在一起火热地、焦虑地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案,直讲得个个面色发黑,于是提请在场的几位外国同行分享些过来人经验。我明显感觉到,我们中国(凡是负责任的)就业指导老师在近几年严峻就业形势的压力下,所提供的服务比美国、德国、新西兰的同行还要多,想得还要细致,做得还更完善——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在发达国家整体的教学体系设计上,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启蒙,职业目标的启发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因此,他们的就业指导中心远没有国内高校那么大压力!
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也就绝不只是技术性问题,不单是简历包装和求职技巧的问题,根源在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完全没有面向社会,面向真实的人生,他们的知识没有应用导向,他们的整个人格没有得以在足够社会化的环境下充分成长。
如果要给“中国教育综合症”起一个昵称,它就叫做“考试病”,最致命的就是“高考病”。高考并不仅仅是一次大学入学选拔考试,它成了一种绝对的价值标准,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部意义所在,一种分数拜物教。围绕这种一考定终身,仅按总分数取人的高度机械化的考试制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应试教育”观念,深深楔入我们民族文化和性格的深处。只见分数不见人,是对高考哲学的最恰当的概括。
高考遮蔽了教育的更为根本的目的,在这种标准价值观下,分数的重要性取代了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本来就应该以人为目的,什么时候变成了人以教育为目的?试想会有人因为高考失败而自杀,有人因为高考失利而一生沦落,高考教义对学生心灵毒害,人格扭曲的现象其实就早已触目惊心。
对现行高考的抨击已经很多,我的目的不是单纯再加上一脚。我主要谈谈“高考病”所带来的后遗症。
其一是应试思维病毒的扩散。
中国人有多少工作做出来就只是为了迎接上级检察组的考核?我们的高校就是排头兵,为了迎接教育部某些重点学科设置的考核之类,临时应付场面的工作做了多少,真的达标了吗?还是一直达标着?这样会应付的机构到底能怎么样去教育学生?
中国的体育是举国体制,是指集中全国的资源训练少数几个运动员大赛拿成绩——这不就是应试体育吗?成绩比什么都重要,而体育本身的群众基础、体育本身的过程享受都那么不重要了。在中学到大学的体育课,有多少是能压缩就压缩,能应付就应付?有多少大学豪华的体育场馆从未对普通学生自由开放过?
其二是考试依赖症
比如,想到大学毕业后的人生出路,自然想到的第一选择就是考研。甚至有些人直接把考研称为人生的“第二次高考”,还觉得挺光荣。其实很多人的心中,考研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路径依赖,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考试带来前途”。
还有就是考证热,比如我们经常被问到这种问题,去外企都要考什么证?好像外企是考证考进去的一样。同样的考试依赖病,带来人们对名企面试、笔试题的“标准答案”的津津乐道,这些考试迷,不考试,他们简直不知道人生还有什么像样的挑战!
其三是沦为平均主义者。
平均主义者常常有一种误会,以为他们信奉的是“全面发展观”,其实高考带来的绝不是全面发展,而只是平均发展观。高考所取的总分实际上就是平均成绩。试想,如果你作为高三学生数学120分,而英语90分,你还会继续提高数学吗?显而易见,为了提高总成绩,你会把更大精力用在自己并不擅长的英语方面,而在数学方面也就无法精进,后来你高考数学110分,英语110分,到头来还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所长。平均主义者,这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平庸下去的路线。
其四是人生麻木综合症
1、  专业麻木综合症
问一个中国的高中生,你喜欢什么专业?至少一半人根本“没有特殊偏好”,这就是专业麻木综合症。什么能带来你在一个专业上的巨大发展?野心、激情和由于长期的浸染所明确了的你对这一专业持久而浓厚的好奇心,你明白无误感觉到的那种需要!很多高中生甚至在报志愿时跟大学专业没有一点接触,相信“努力就可以学好”或者“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启发需求,激发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的个人探索,而我们的填鸭式教育则是告诉你一些索然无味的答案,败坏你的胃口。我国的识字国民阅读率据说只有四成,也就是说60%离开学校的人一年再也不看一本书了。很多大学生读研的目的也是“今后工作上就很难再学习了。”如此走出学校就不爱学习,不能学习,不会学习的状态,就是我们的填鸭式应试教育结出的果子。
2、情感麻木综合症
人的情感的发展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情感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太多,涉及个人真实情感的引导教育却极为匮乏。我相信中国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情感状态是压抑的,因为他们一心要考高分,上大学!
情感的表达和接受也都是一种能力,凡是人的能力,只要不用就得不到足够的发展,甚至必然退化。先不谈对于中国家长和老师比较敏感的男女生的情感问题,虽然这是这种感情最重要而微妙的萌发时期。单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由于高考目标的压力,学习生活的枯燥,加之青春期学生的叛逆,中学生常常可能郁积许多苦闷,这些不加以有效疏导,常可能带来隐秘而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一个粗暴的家长就有一个自卑的孩子,这几乎是百分百的事实。难怪很多家长为孩子含辛茹苦地工作,却换来孩子的冷漠——跟“血缘”对应的两个字是“遗传”,感情是需要培养的。
3、人生麻木综合症
教育最可怕的结果是它不但没有顺应人的良好天性而加以引导,而根本扼杀了这种天性,用人造的观念来填满一个学生的大脑。
一个儿童总会有不竭的动力的,他的动力就是好奇心。而一个接受了教化的家伙,如果丧失了人生动力,还要那么知识有什么用呢?
相当多的人在接受了教育之后,教育不是带来了发展,却成为了天性发展的巨大障碍,知识越多,本性越是处于遮蔽状态。人生陷在知识和学历的泥淖里不能自拔,这时候,教育真正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成为了负效应。
我们必须在现行僵化的教育体制下,重新发现人,拯救人,关心人的精神自由、身体发育以及人格成长——你也许觉得我所说的太不现实了,但我要告诉你:高考才真不现实呢!社会需求是最大的现实,人才市场是最大的现实,高考的价值观必须顺应时代趋势、社会需要而变。
社会需要特别有自知之明的人,社会需要一个懂得社会的人,社会需要一个身体健康、头脑健全而又个性鲜明、自我驱动、有创造活力的人。这些学校教育即使不给你,也不应把它剥夺走!
从目前来看,高考的逐步变革是必然的,问题是我们是一定要做高考的跟屁虫,还是应该越过高考这个庞然大物对你视线的阻挡,直接看到高考背后的主人——社会中的就业市场,来重新校正我们的努力目标。
在现行教育体系的缺口处,为将来计,我们都要学会一点儿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