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无疑潜伏着巨大的、未知的、综合的社会心理危机,这些极端事件虽是极少数,但在社会学上已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或孤立的犯罪现象,它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折射出,在今天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心理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呈畸形走势的暴戾心理。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整体上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关,此外,利益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而这种心理疾病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隐患
“我有的是钱,我打死你们,我包钱给你们!”这句话出自一名穿警服、驾驶红色马自达轿车的男子之口,这名男子在驾车撞倒一位老人后,不仅不道歉,反而对老人及其女儿大打出手,引起上千民众围观。
同一天晚上,河南省洛宁县邮政局局长驾车连撞5人之后欲逃走,同样引得上千人围观。
接连两起事件发生后,有公众认为,无论是撞人后打人,还是上千人的围观,都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目前社会上既不符合道德规则也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社会文明,也对公众生活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公众心理日益浮躁,距理性愈行愈远。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这些非常规的行为是心理问题凸显的一个反映,心理问题正是当下社会发展急需面对并探索解决机制的问题之一。
极端事件背后的心理扭曲
“警服男”事件发生后,即有网友认为,撞人后嚣张打人与其内心的自我膨胀难脱干系,而与“警服男”事件类似的撞人后捅死人一事同样与心理不健全相关。
今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驶私家车,在西安大学城附近,将骑着电动车的女服务员张妙撞倒。他下车查看时,发现张妙正在记车牌号,随即向张妙连刺8刀后逃逸。随后,在距事发不远的地方,药家鑫又撞倒两名行人,之后被抓。
“好像突然间所有的路灯都灭了,我把刀扔在副驾驶的位置,我不敢看。”药家鑫这样形容自己捅刺张妙后的心情,而他那句“怕农村人难缠”的解释则让很多人费解和愤慨。
据媒体报道,熟悉药家鑫的人都觉得他性格柔顺中暗藏执拗。药家鑫的父亲对他非常严厉,他在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还曾被父亲关在地下室。有分析认为在父母无意间为药家鑫“制造”的负面情绪下,他具有双重人格,他在极端紧张和恐惧中表现出的心理性软暴力正是被压抑情绪的极端释放。
“这是一种变态的歪曲心理,想把人致死后有可能逃避法律责任,存在侥幸心理。”王极盛分析认为,“警服男”和药家鑫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心理扭曲的问题,这也是缺乏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表现。“警服男”更突出的是过度自我膨胀,从而忽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据了解,2009年11月发生在北京市大兴区的灭门惨案的凶手即家庭的男主人,经司法鉴定认为其既往性格内向、固执,其在少儿期常因顽皮厌学遭受打骂,青少年期即有弑父情结。
王极盛认为,当前一些地方发生的极端暴力事件尽管只是个别案例,却不同程度地折射了目前的社会心理问题。
利益分配失衡滋生病态心理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当前社会心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以极为深刻和尖锐的形式显露出来,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如暴戾心理、自我膨胀心理、浮躁心理等等。”王极盛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如果这些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在一定情况下被激化。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无疑潜伏着巨大的、未知的、综合的社会心理危机,这些极端事件虽是极少数,但在社会学上已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或孤立的犯罪现象,它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折射出,在今天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心理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呈畸形走势的暴戾心理。对生命的冷漠、对正义的冷漠、对善良的冷漠、对人性的冷漠,几乎成为部分人内心深处一种心照不宣的价值认同。尽管这是极个别现象,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放大效应。
今年5月,一度惹来千夫指的“抢房女”,曾“豪言万丈”地说:“经济适用房本来就不是给穷人住的”,并暗讽蚁族大学生。与此相应,有评论认为,杭州胡斌飙车案中的种种舆论反映了社会的仇富心理。
对此,有专家认为,当前社会心理的畸形发展,除了体现为极端暴力行为外,还存在一些极端的炫富嫌贫、仇富等心理。
夏学銮表示,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存在浮躁、暴戾和自我膨胀等不健康心理,浮躁与喧嚣使一些人缺少人文的厚重和仁爱,而暴戾心理和炫富心理则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炫耀财富,一个炫耀武力,都是人文素质缺失的表现。此外,由于公众判断是非、价值标准的迷失,导致忌妒心理泛滥成灾,继而发展成仇富、仇官、仇才、仇精英等极端的心理形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整体上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关,因此产生了诸多心理冲突。此外,利益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一些弱势人群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而这种心理疾病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隐患,包括杀自己的家人这种事都会发生。
心理保护应纳入医改体系
有精神卫生专家表示,尽管难以预测暴力行为,但是完善的心理干预服务能够帮助人们尽早发现和妥善治疗心理疾病,避免包括暴力行为在内的极端后果的出现。我们需要更为长期的心理干预项目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王极盛告诉记者,他在2004年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有心理问题的占29.9%。不过,他认为更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很多人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
“主观认识上存在误区是主要原因。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不敢去看,怕被人看不起。”王极盛说,不去诊治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社会上帮助不够,我国心理医生整体水平不高。
“应该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国家应该建立免费的心理急救热线,这种心理急救非常重要,同时应该让心理健康讲座进社区。”王极盛说,关键是建立健全快速有效的应对机制,把心理疾病当成生理疾病来对待,同时严格心理咨询机构的准入标准。
王极盛进一步解释说,个人的多数身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关,如情绪低落引起的偏头痛等疾病,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就是生产力,应当将心理问题的治疗纳入到整个医疗改革体系中去,包括在社区完善心理咨询机构设置。
对于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的问题,刘俊海认为,应当利用医院和民间组织两个途径来对心理问题进行救济。对于人格有缺陷的,要加大预防和诊疗的力度,同时要用核心的价值观去引导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守法的观念和意识。
“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型的、由家庭学校医院包括幼儿园和社会团体齐抓共管的心理调适体制和机制,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从法律上规定由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给予支持,把精神人格有缺陷的人群纳入到依法治疗治理的轨道上来。”刘俊海说,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从法律上保障社会心理调适系统的建立非常重要。本报记者任雪 本报实习生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