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年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高校承担着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应该看到,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上进,崇尚奋斗,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一些明显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念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应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容易造成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交织并存的局面,使正确的价值导向受到淡化、曲解甚至冲击。在一些大学生眼里,似乎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比如“及时行乐”、“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都被他们看成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与追求的价值取向,别人无权干涉。二是价值目标选择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对他人、集体和社会漠不关心。有的大学生不仅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对父母、对自己也不负责任。三是价值评判标准存在偏差。一些学生错误地把经济收入多寡、职权大小、社会地位高低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有些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持双重标准,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加以引导。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方面毫不动摇,坚持“学术无禁区,讲台有纪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主阵地,发挥其对青年学生的正确导向作用。
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一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目的是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情操,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把握改革与创新这个时代最强音,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培养勇于创新的学习和实践勇气,走在时代前列。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从四个方面对青年学生加以引导。
一是价值取向方面。在我国,基本的价值导向应该是坚持集体主义。它的精神实质是:从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地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积极在集体中求得个人的自由发展,努力发挥个人主动性为集体做贡献;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能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集体主义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集体主义最基本的要求是个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其实质并不排斥个性的发展,而是更加强调个人和集体、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
二是价值目标方面。在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的价值目标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指引下,应该吸收借鉴全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理念和先进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按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价值观教育的重心放到实践层面,克服过去价值观教育中理想化色彩过浓的缺点,用更加务实的目标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的价值观。
三是价值评判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价值评价的标准,需要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创造和索取、精神和物质三方面的关系,确立一种既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价值标准。这个评价标准的核心应该是:以人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正确发挥为本位。集体的最大功能在于集中个人的力量做单个人无法做的事,而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主要依赖于他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强弱、对集体的贡献大小,决定了这个人从社会中获得回报的大小。
四是价值实践方面。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层面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特别突出,但在具体的价值行为上与其价值认知水平差距很大。所以在大学生价值观构筑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价值实践这个环节上。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转化为具体行为和积极实践,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提高分析、处理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避免价值失范行为的发生。在多元化的社会面前,教育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在价值观教育中遵循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相统一、一元性和多元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师生互动,全面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判断、自我价值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转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