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好像学会了一种窍门,我想,嗯,或者说是一种习惯,即老想使我周围的人感到轻松自在,或使事情进行的一帆风顺。所以,我总是能帮助别人把事情搞得顺顺当当,而且总是显得自己过得很快乐。有时,我连自己也感到惊讶地提出与我真实想法完全相反的意见,因为我注意到如果不这样做,上司和同事就会很不高兴。换句话说,我简直从来就不曾有过或发现过自己对事物有什么固定的看法。好像只有回到了家里,偶尔在享受天伦之乐时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一点点情感。我可能从来没有诚实地成为我自己,我也从来不清楚我自己究竟是什么,我只不过是一直在扮演某个虚假的角色。真想找回真实的我!”
(24岁 秘书) 心理案例2 “我一直在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律师,要保持冷静而理智的职业习惯。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从不敢轻易放松自己的状态,情感用事。长期使用这种态度对待人生,自己已经不确信在过于理智的背后真正的自身是什么样呢?悲伤和喜悦、紧张和愤怒这些复杂的感受多因为我是……而用理智来克服它们。这样,在外表上我独立、理性、甚至有些苛刻不可接近,但在心灵深处,常常感到自己是被动、敏感、烦躁,在审视他人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捕风捉影、耳根极软易受暗示。看来我的人格面具是理性的,而我的心灵却是感情用事的。在一些生活场景中希望自己能够摘下这种过于职业的面具,可是为了符合环境和别人的期待,面具却越来越厚!真实的性格是哪一种?真正的人格又是什么呢?”
(35岁 职业律师) 心理案例3 “我在人际交往中就像搭积木一样,构建某种模式。但是我发现有那么多方面需要考虑,就如积木太多而要慎重摆好每一块,不一定哪一块没放好就会使整座楼盘全部倒塌!于是我学会了最有用的武器—温文尔雅。就是对人或事物的缺点,无论是道德还是才智上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加任何指责,而是保持缄默。可虽然感到自己的内心可能因为过分的沉默已经演化成了冷漠,对任何事情不抱有期待、静观其变,但心底还有那些执著、爱憎、愤怒却时时冲突着内心,每天就像带着一付固定的面具,扮演着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角色。生活真得很沉重!”
(30岁 外资职员 ) 我们称之为的面具,在深层心理学中被称为“人格面具”(Persona),这个名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当时是指演员为了戏剧演出而在舞台上带的面具。后来被引申为我们在不同生活侧面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审视自己长期沿用的假面具,而且会认识到自己对它的不满,并努力思考怎样才能认识到面具后面的真正自身。因为从一个环境到另一种环境过渡很多人都会浮现出一种预先前场和截然不同轮廓鲜明的性格。“在外面是天使而在家里是魔鬼”,这句谚语正是来自日常经验对某些人从面具后面走出来的真实性格概括。事实上,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要求我们有特定的态度。通常,家庭是性格放任闲散和感情需要的产物,而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则完全是精力充沛的、大胆的、顽强的、意志坚定的;在温暖的家庭气氛中即使是多么冷漠的人也会变成脾气好、温和、随和甚至还会有些软弱。那么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人格呢?
首先,看看你拥有几重面具呢?它们是否色彩斑斓、还是已经和真我融为一体了呢? (一) 化妆面具下的你。 “女为悦己者容”,作为女性在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会略施粉黛,优雅的气质,姣好的面庞,又是多少人所追寻的呢?你可知道在频繁的使用化妆面具背后隐藏着你的真实性格啊!那么,每天化妆时你最在意的部分或者说一定要修饰的部分是什么呢? 1、眼部 2、眉毛 3、口红 4、脸部的皮肤 5、手指、指甲
(1) 一般认为对眼部的化妆,是希望强调年轻、美丽、充满活力的感觉,看起来更具有知性。但正是这种表面化印象掩饰了深藏在其背后的动机。注重这一部分装饰的人,外在自信、主动、自我意识强,常常成为他人瞩目的焦点。其实在这张活力四射的面具后面隐藏的是一种恐惧和紧张,因为对自己的美丽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不愿、害怕失去自己的魅力、吸引力,自我肯定往往来自于他人的赞赏。内涵和底蕴的匮乏也是你的致命的痛!
(2) 对于眉毛的重视可以分为年轻的群体和中年以上的群体。前者,和(1)重视眼部化妆的人心理状态很相似,寻求关注,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而对于三十多岁以上的群体而言,过于强调眉毛是因智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你的外在看起来温文尔雅,处事得体。而这张稳重的面具背后掩盖的是惧怕年龄的衰老,你认为未来将承受的是不停地找寻精神世界的愉悦,来抵消面貌的衰老所带来的失落感。
(3) 重视唇部化妆的人,在你外在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面具下,隐藏的是对性的好奇心和关注。镜子面前描画口红时间越长,这种欲望就愈强烈。
(4) 只在面部涂抹些润肤霜的女性,在为人老实、性格内向的背后,更多的是保守、固执,道德观念强。
(5) 重视手指,尤其是涂指甲油的女性,在其外在精力旺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面具下面掩盖着极高的显示欲望,物欲很深!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倾向。 是什么使我们拥有这些不同的面具呢?因为,在忙碌紧张的生活中、在纷繁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无法静态地生活,因为内心深处存在的冲突促使我们去寻求一种心理平衡,一种和谐。这种平衡与和谐能使我们身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恰到好处,以用来维持我们丰富、圆满、长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逐渐地,我们适应了在不同的生活、工作的“场景舞台”上戴上不同人格面具,如:工作中作为上司时需要戴上“威严”的面具;作为下属时又要拿出“顺应”的面具;在压力面前,为了掩盖它给自己带来的挫败感和脆弱性,我们依然要求自我尽量保持着尽善尽美的状态,以便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让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表现得“完美无缺”。 虽然,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生活侧面不同,而戴着不同的面具,但是在面具背后所隐藏的唯一的本质—人格是不变的,它使个体即真实、又具有独特性。它为我们持续多变的行为提供了一个隐秘的参照点。
(二)面具后面的你隐藏着什么? 事实上,在我们所藏着的面具后面存在着自我深层潜意识,它引导着自我的典型行为,力求精神上的幸福、和谐、创造……但是在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痛苦、及个体固有的自私,这些会使我们体验到内心冲突所带来的沮丧、失落感。于是我们转弯抹角地躲避来自心灵的种种挑战,加厚面具并增多面具的拥有量,个人的心灵隐蔽区越来越大,而相对的公开区只能为其让步,于是某些孤独、空虚寂寞、不快感就油然而生。生活变得越来越浅薄,隐蔽区中压抑的情感经常在不经意间激活你的焦虑和紧张。这时面具又会帮助自我掩饰着心灵中的种种矛盾:有时害怕独处,而有时候又冷然独处,不愿介入他人的事情中;但有时候又担心失去另一个人的爱或同事的尊敬,害怕被别人贬低或拒绝或剥去戴着的面具。这些都是来自对自我的保护机制,以获得更高的自尊。 Johair Window理论的学者把我们的自我分为四个领域:公开的领域、,盲目的领域、隐秘的领域和未知的领域。
自己知道的; 自己不知道的; 别人知道的; 别人不知道的
A 、公开区 B 、盲目区 C 、隐秘区 D、未知区 A、代表我们自己知道,也会让别人知道的领域。这些我们不能隐藏,或者愿意公开的。例如:你是律师,你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 B、代表别人知道而自己,却不知道的领域。我们自己没有意识或无意识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部分。例如:我说话很快,自己不觉得,但别人很清楚。 C、代表我们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领域。我们不愿在别人面前显露出来,属于个人隐私。例如:受伤的往事、惭愧的经历、心灵深处的痛楚,性格上的脆弱、不安、焦虑等。我们所带的面具往往是为了保护这个领域的自尊,获得更圆满的人际关系。 D、代表我们 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领域。是无意识的部分。我们不自主地做了某件事,自己却无法了解是受什么动机指使的。一般需要运用梦的解析和沙盘疗法才能逐渐了解。
做个测试吧,看看你或你的朋友重重面具下面的隐秘区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真我? 深夜的时候,请你也给心灵卸一次妆吧! 在我们拥有的种种面具中,有的是防护作用,有的是生活情境的产物,还有的是来自虚荣心的差遣。可是当我们不断的使用面具把自己的隐蔽区遮掩起来的时候,内心的和谐会日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防卫的、孤立的自我。心灵如同面部一样,外出回来、睡前我们都会理所当然地卸掉脸上妆,那么忙碌了一天,内心的灰尘有没有弹落下来呢?愤怒、憎恨、不满就像心中的垃圾箱一样,不要带着它们入睡,那只会让你更加焦虑不安!深夜,也给自己的心灵用清水清洗一次,卸掉厚重的面具,安然入睡吧!
心理案例1的良策: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做两次深呼吸,在一张洁白的纸面上认真地写下如实的心情,不论那是对谁的愤怒、对什么的不满。你会看到真实的自己到底需要和宣泄的是什么。然后,找到工作以外的朋友共进晚餐或者参加室外运动,转换环境的你会发现放松后的自己啊。
心理案例2的良策:停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说谎!多给自己一些单独的思考的时间,让你的情感告诉自己希望的是什么。不要再把外在的目标作为生活的重心了。
心理案例3的良策:有时温文尔雅只不过是一张笑容可掬的面具,亲近自己,接纳自己。找个机会向亲人倾诉,会获得心灵的支持。 其实我们应该学会坦然地对待自己的沮丧、逃避、不合作的情绪等,适当地释放和检验它们,而不是压制。因压抑下的它们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不见了,而是退回到无意识之中,形成了一种心理驱力,隐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期待有机会再被激活…… 公开区 盲目区 隐秘区 未知区 防御的、敏感的自我
重重面具掩盖后的我们,只会使隐秘区越来越大,如上图所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自己盲目区、未知区的扩大。 而当一个人的自我公开领域扩大,则生活会变得更真实,不论与人交往还是自处,都会显得轻松愉快而有效率。随之盲目领域变小,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越清楚越能在生活中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潜力。 公开区 盲目区 隐秘区 未知区 开放的、协调的自我 蜡—就其天然状态而言,是一种即脆又硬的实体—-稍微加一点温度则变得柔软如泥,可以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同样,人在本性上更容易变的乖张、刻薄,但只要我们对对方温文尔雅、和善友好,你就能使他们变得柔顺谦和。因此和谐的人性如同温暖的蜡块一样。岁月如诗,当我们太实际,太繁忙地“掠过”人生的时候,你很难读懂生命的意境和内涵。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时,有多少耐人寻味、令人心旷神怡的回忆可以留在指缝之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