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马丁 塞里格曼做过一个实验。一批小鼠被分成两组,第一组被放在一个盛满不透明液体的池里,池里有一个“小岛”,淹没在液体下面,小鼠们看不见。小鼠们拼命游泳,直到脚偶然发现了这个小岛,得以休息且保住了性命。第二组也被放入到同样的池子中,不同的是去掉了那个“小岛”,小鼠们拼命游泳,直到精疲力竭即将淹死的一刻,才被工作人员捞上来。然后,两组小鼠被放在同一个池里,没有小岛。在看到结果之前,请你试想,哪一组是最先沉没的小鼠? 结果是,第一组小鼠坚持游泳的时间是第二组的二倍。原因是第一组小鼠有着找到小岛的成功经历,所以心里一直满怀着希望,而第二组小鼠没有成功经历,知道自己再坚持下去也没有用,宁可在绝望中让自己沉没。 这说明,如果我们曾有过成功的经验,那么做事情就会有乐观的精神,会更坚定地付出,也相信可以继续成功。而缺少成功经验的人,具有一种悲观和习惯放弃的思维方式,最终导致了行动上的退缩。 而这个结论,似乎并非完美。我听到也遇到了一些孩子,在小学时成绩非常优秀,各方面受人瞩目,在周围眼里是出色的孩子。而他们上了中学后,成绩下滑,各方面不再出众,性格也变的不再自信和开朗。从此一蹶不振,之后的表现甚至不如那些一直很普通的孩子。如果用曲线来描绘的话,振幅是非常大的。这些曾经优秀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成功经历,有着被人瞩目的光鲜过去,但这些为什么没有使他们像有着成功经历的小鼠那样坚持游下去呢? 于是我想把实验做个改变,加进去一个第三组小鼠,这组小鼠也是放进了有“小岛”的池子,和第一组不同的是,这个池子大部分上都是“小岛”, “小岛”面积占池子的90%。也就是说,小鼠无需努力就可以轻易地找到“小岛”,得以休憩和保存性命。那么当这组小鼠同样被投入到那个没有“小岛”的池子里时,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结果呢?又是哪一组的小鼠最先沉没? 我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但我可以设想,如果这组小鼠比第一组小鼠更先沉没,那么就可以试着得到这么一种解释:第三种小鼠虽然得到了成功的经验,但并非是像第一组小鼠是通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这种低努力成功的效果要低于那些高努力成功的效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我们需要成功的经验”这个结论扩展成一个新的结论:“我们需要通过努力而得来的成功经验。”也就是在认知上知道并形成一种思维:努力,会得到成功。而这种成功经验,才是给一个人的最大支撑。 而第三组小鼠和第二组小鼠又是谁最先沉没呢?如果结论是第三组小鼠最先沉没,那么就可以得到一种解释:轻易成功的小鼠,反而比那些没有成功经验的小鼠更容易被打击,更容易放弃和退缩。就如,碰到撞死于木桩上的兔子的农民,耕地的积极性要比没此幸运经历的农民要低。因为在他耕地的时候,会时常想起,要是再碰到一只撞死的兔子该多好呀。于是,真觉得越耕地越没劲了。这里也就能解释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得到的越容易,应对挫折的能力就越低。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决定自己死后只把一小部分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并非是傻,而是多么的明智,是一种大智慧。 那么,对那些曾经光鲜但快速黯淡的孩子,我们就可以试着还原一个画面:这些孩子的智力是超出一般孩子的,或由于天份,或由于早期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很容易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小学的学习对他们是简单的,轻易会取得好成绩,这会使他们更易被家长老师同学所瞩目和欣赏,加之其它方面的优秀,这使他们的生活一直处于生活舞台最高处的升降平台上,俯视着周围。而这些成功,并非是扎实的建立在自己的努力之上,或者说,有努力,但对他们而言,是不费力的。而到了中学,大家智力发育基本结束,加之学业的难度,对学习成绩影响的智力因素比重下降,学习方法与用功程度比重上升,使得这些光鲜孩子再也不能轻易的去取得成功。而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加之优秀学生增多,使得光鲜孩子以前的那种被人瞩目的感觉急剧减少。这种强烈的落差对本来处于情绪不稳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此时,他们的成功经历,并没有成为一种积极和现实的暗示:只有我努力,更加努力,才能继续成功。而他们沉浸在地位丧失的失落之中,此时,如果家长和老师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进行了错误的应对,那么孩子就进入了一种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他的发展就滞后了。 所以,孩子的成功很重要,让孩子知道因什么而成功则更加重要。把一件事或一个行为的原因归于品质、动机、态度、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是内归因;把事情和行为的原因归于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是外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归因的孩子更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困难,不抱怨和推卸责任,会付出更大努力去应对。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归因模式,比如孩子做成功一件事情,家长应表扬,而表扬不要过于过度,而要实事求是的对孩子做成功这件事之前的付出做表扬。比如孩子考试进步了,就可以说,看到你学习成绩进步了,妈妈我很高兴,同时你的进步是必然的,因为我看到你在考试前很努力的复习了。同样的,归因要实事求是,所以批评绝不能过度。孩子考试成绩依然没有起色,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总考不好。”“真没用,真给我们丢人。”等没有建设性和伤害孩子自尊的话,而要关注导致孩子考试成绩下降的原因。可以说:“妈妈观察到,生活中很多难题,都是你出了好主意,最后解决的很好。所以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而考试前我观察到,你每天的学习时间并不长,而总是急忙完成作业去看电视,这和你的考试成绩下降应该有直接原因。所以考的不好也是自然的了。” 分析到这里,我突然恐慌地发现,如果把孩子受挫的原因全都归因于了孩子不知道要更加的努力,那么就会犯一个很严重的归因错误。因为有的孩子,自己是知道要努力的,自己压力非常大,家长给他的压力也非常大,如果孩子成绩一下降,我们家长与教师的普遍思维是,认为孩子没努力,那么这种固化单一的动机归因,会给孩子更大的心理与情绪负担。家庭是一个系统,情绪是互相影响的,如果家长急躁地去判断,去指责,去命令,那么也必然会给孩子带去急躁的情绪,进而是急躁的思维,这样就无法平静而理性去面对眼前的挫折。严重时,孩子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长久还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当孩子出现成绩下降、与老师家长的冲突、与同学的冲突,我们可以做出另一种不同的假设:孩子并不是不懂要努力,并非要故意不顺从和故意发脾气,他们只是在发展适应力和挫折承受力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我们老师与家长此时应深深地理解,此时孩子并非是动机上的不努力,并非是道德上的不尊重老师和同学,而是,他们遇到了挫折时,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他们因此而急躁,进而妨碍了他们的理性思维。大人们如果站在自己成人的角度看,永远也不会理解,看似很容易处理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于是,耐心的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处理能力,成了第一重要的事情。 教育的复杂,越发超出我的想象,因为“变量”太多太多。这也是我无法将文章变得简洁的原因之一。如果简单的总结这篇文章的思想,那就是孩子成功的两个要素是:具有经过努力而成功的经验,具有挫折承受力和应对能力。家长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也要主动的去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