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陶行知教你如何教育“熊孩子”,变“废”为宝!

陶行知教育故事几则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教育家、思想家,爱国者。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以下的几个陶行知的教育故事里面,你能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尊重!这些才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和空气。
四块糖果


有一天在校园里面散步的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和同学打架,甚至要举起一块石头要砸向对方,立即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等他训话。
这个男孩非常害怕,在学校公然打架,校长会不会狠狠的惩罚自己呢?
等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没想到校长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小男孩惊呆了!校长怎么还会奖励自己?
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塞到他手里,接着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然后又是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最后掏出第四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四颗糖,让这个孩子坚定了自己“尊敬师长,克制自己,坚持正义和勇于认错”四个优秀的特质。
溺爱之下给出的糖果是会蛀牙的,但是,给孩子的自尊和自律喂下的糖果是塑造了人格!
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喂鸡”的信念,人对于知识和信息,就好像饥饿的动物一样,是可以自发的去沉浸在学习之中的,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把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保持好,不要它担心自己被“吃掉”。


别把“爱迪生”打掉了
有一次,一位女士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
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人才、大才和天才
陶行知的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战争很大程度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学习探索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一点一滴的培养这些苦难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孩子的天性,才能还是很明显地展示出来了。
但是,也有那么一些因循守旧、坚持大棒子教育的”权威学者”,阴阳怪气地非议陶行知,说什么:”陶行知丢掉了普及教育来搞天才教育了。”
陶行知一心为国育才,他理直气壮地对这些”非议者”给予了答复,他说:“我不是办天才教育,我办的是人才教育。
真正的天才是师生经过共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不间断的乐教乐学而培养出来的。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棵“亲水”的杨柳,那你就不要用沙漠里“耐渴”的红柳检验他的毅力;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喜爱“静处”的梅花,那你在春天何必在万花丛中焦虑她开放?静待寒雪来临时,她会傲雪自芳香。
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得到启发,天才决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痴以外,每一个孩子只要培养、引导得当,社会关心、环境适宜,再加上他自己的不断努力,都可以成为天才。


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受到多少启发呢?
欢迎留言!如果学习成为父母和孩子问题上有困难,也欢迎和我们交流!   by  吴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