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讯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深圳市教科所2005年对5100名深圳中小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19.7%,较2002年的13.2%的检出率,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增加趋势。有资料显示,青少年大约70%左右的心理问题源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问题不仅很多而且很严重,有些影响会持续到成年甚至终身。比较正常的家庭而言,离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更多。
近日,记者来到深圳市妇联的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了解了一些发生在这些“特殊家庭”中的“问题儿童”的案例,并就这些家庭儿童心理存在的共性问题,请教心理咨询专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个案1
离异家庭:家长要有健康的心态
小明(化名)一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异,他被判给妈妈抚养。离婚后的小明妈妈将工余的时间都花在了打麻将上,有时因为打麻将甚至不能按时接送小明上学。慢慢地妈妈觉得小明是个累赘,就把小明送到了爸爸那里。爸爸有时也嫌小明烦,经常打骂他。因为父母离异,有的同学对小明有歧视,小明没有可倾诉的对象,就越来越自闭,一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里。从三年级开始,小明迷上了上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父亲说他,他也不听,专门和父亲唱反调,还经常用仇视的眼光看着父亲,后来竟发展成三番五次离家出走。
父亲带着小明来到市妇联的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小明告诉心理咨询师:“我现在是没办法,如果可以,父母我谁都不要一起祝”心理咨询师指出,父母的离异本身就带给了孩子一道很深的创伤,让孩子产生了分离焦虑症,后来将孩子踢来踢去,又给了孩子二次伤害。
中国青少年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高级心理保健师、家庭教育资深指导师、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的张小梨副主任指出,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变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上升,使得单亲家庭大批出现。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的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这些孩子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
张小梨副主任告诉记者:“我们曾经对500个家庭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75%85%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破裂的家庭,给一些脆弱的孩子造成了一些心理障碍。如:我们调查中发现存在自我封闭现象的孩子中,单亲家庭子女占87.6%,一般家庭子女只占12.4%,这些自闭的孩子大都自卑、忧郁、怯弱、狭隘、孤独、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自暴自弃的孩子中,单亲家庭子女占79.4%;有双重性格的,单亲家庭子女占38.4%。此外,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不稳定、打架说谎、懒散放纵的也比一般家庭孩子的比例要高。”
张小梨副主任说“单亲家庭子女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种孤僻、任性、放纵的性格弱点,是与他们平时生长的环境大有关系的。这中间,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当之处是很重要的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单亲家长总是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这是其一。其二,家长之间的互相排斥。有些家庭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其三,有的单亲家庭里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他们总觉得无法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家庭,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无条件满足。久而久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
“其实,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只是由于家庭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阴影,所以只要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耐心的教育和全心的关爱,他们的身心是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要让孩子有健康良好的心态,首先家长要有健康的心态。”
对于离异的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张小梨副主任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父母要坦陈地告诉孩子不在一起的事实,取得孩子的理解。有的父母怕给孩子带来伤害,甚至采取说谎态度,以“爸爸(妈妈)出差去了”等理由来解释父母不在一起住的情况。其实这种善意的谎言给孩子的伤害更大,当谎言拆穿时,孩子会觉得父母欺骗了自己,对父母的离异会产生更多的疑虑。
二、不要过多给孩子冲击。不要因为工作生活的困难就把孩子推来推去,或是长期放在老人家里寄养,这对孩子来说是二次伤害,时间长了孩子会得分离焦虑症。
三、要让孩子得到充分的父爱和母爱。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安排两个人定期共同带孩子去玩,哪怕是一个月只有一天或者一个下午,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四、要避免“一个人一个关爱”。没有和孩子共住的一方不要因为存在补偿心理,就对孩子过度地娇纵,一个“松”,一个“严”,就会导致孩子心理的冲突。
五、对于跟着母亲生活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要尽可能地让他和家庭中的男性亲戚多一起活动,让人格的发育更健全。
另外,张小梨副主任还特别强调,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教育倾听比说教更重要,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会比一味的说教起到更好的作用。
个案2
再婚家庭:把精力更多放在孩子身上
这是一个再婚家庭。男女双方结婚时都各带来了一个孩子,男方带着个女儿,12岁;女方带着个儿子,8岁。小女孩在当年父母离婚后,被父亲送到了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她的心中本来就对父母有些怨恨,觉得被父亲弃之不理。当父亲再婚后,她被接到父亲再婚的家中时,种种的不适应也让她的内心更为失落。她发现父亲的心根本不在她的身上,新婚的父亲和后妈恩爱,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过二人世界上了,甚至对后妈带来的弟弟关爱有加。小弟弟不懂事,也常仗着父母的疼爱欺负她。小女孩觉得这个家好陌生,自己在这个家似乎是个多余的人,心里很苦闷。于是,她和班里的一个男同学走在了一起,两人经常一起聊天,渐渐开始了早恋,甚至偷食了禁果,对生理卫生知识不了解的女孩,才13岁就意外怀孕了。
当女儿闯下大祸时,父亲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带着女儿来到市妇联的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与女孩沟通时,沉默的女孩迸出的第一句话,是一个压抑在心中很久的疑问:“他们既然不要我,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女孩告诉心理咨询师,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虽然老人们很疼她,但是她老是被不懂事的同学取笑是“没爹没娘的孤儿”,这让她的内心很受伤。到了父亲再婚的家庭,进入青春期的她,很多事情没法和父亲讲,后妈也不关心她,她也不愿和后妈讲。“你们都不关心我,现在出了问题,为什么要埋怨我?”
国内有关调查显示,再婚家庭中40.5%的儿童情绪不稳定。这是因为再婚家庭的儿童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当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表现出快乐、自由的情绪和行为;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拘谨的情绪和行为。统计表明,再婚家庭中21.6%的儿童有较严重的情绪烦恼,18.9%的儿童精神紧张,有56.8%的儿童有较强的压抑心理,这些数据均高于其他家庭类型的同类指标。
“再婚的家庭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物质的需求。”张小梨副主任一再强调说,“很多再婚夫妻刚结婚时,往往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忙着过二人世界,将孩子放在一边,出去玩不带孩子,晚上睡觉前也不和孩子讲故事了。通常孩子进入一个新的家庭,心灵会异常脆弱,原来父亲(或母亲)对自己宠爱有加,可是一结了婚父亲(或母亲)把对自己的爱转移了,这很容易让孩子感觉她(或他)抢走了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爱,由此产生对后爸后妈的排斥心理。”
张小梨副主任告诉记者,对于孩子来说,一开始都会对后爸后妈产生敌视的对立情绪。特别是一些不懂事的小孩子,他(她)甚至会错误地认为亲生父母的离婚是由于父母的再婚对象引起的,把仇视和不满转嫁到父母的再婚对象上。他们会认为“你是我的敌人,我不能对你好”,有的孩子甚至会故意到亲生的父母那里告状,说父母的再婚对象如何对自己不好,挑拨离间。
“人的习惯21天就能培养,因此再婚家庭的新婚第一个月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父母和再婚对象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大人身上,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新的家庭成员。”张小梨说,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继父继母不要在亲生父母前打孩子的“小报告”,有什么问题三方共同坐下来,当面解决。二、继父继母要多用“我+信息”,少用“你+信息”。如小孩不做作业,不要说“你不做作业,你爸爸回来要骂你”,而是说“我认为等爸爸回来以后知道我没有提醒你做作业,会骂你和我的”,别小看这种表述的差异,会让孩子觉得你不是在管我,而是替我着想、为我好,减少逆反心理。三、有可能的话,尽量带着孩子全家人一起参加一些户外活动。
个案3
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培养成暴力专家
亮亮(化名)今年小学二年级,平时就喜欢和别的同学打架。有一次,他向同学借橡皮擦,同学没给他,亮亮上去就朝同学脸上一拳,把同学的鼻梁都打断了。打完之后,亮亮没有一丝害怕,老师问他为什么打人,他回答说,他爸爸就经常打他,他以为打人就能解决问题呢。
亮亮就是典型的在“棍棒型”家庭长大的孩子,亮亮的爸爸性格暴躁,亮亮只要一犯错误,肯定少不了挨揍。藤条、铁衣架,父亲拿着什么都打,有一次甚至把一根很粗的竹条都打断了。从小挨打的经历让亮亮认为什么事都可以通过暴力来解决。
张小梨副主任说,不要把“不打不成材”作为教子的经典,其实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无能的表现。长期采取暴力方式教育孩子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甚至影响孩子以后的婚姻生活。临床发现,这种家庭的孩子容易脾气暴躁,易怒,不能安静下来,出现多动症的几率也增大。而且,在棍棒下长大的孩子经常撒谎,因为他们做错了事,为了不挨打,只好撒谎骗父母,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暴力家庭的孩子容易成为“暴力专家”,家长一定要手下留情。国内有调查显示,暴力家庭的孩子,54.6%成绩较差,20.8%不爱回家,12.8%性格扭曲以至违法犯罪。家长一定要做到在内心里与孩子真诚沟通,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科学地教育孩子。要注意看孩子的优点,并且将优点放大,缩小孩子的缺点,减少暴力的实施。对于一些有暴力倾向的父(母),夫妻就要互做心理咨询师,冷静的一方就要尽可能地帮助另一方提前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另外,除了杜绝使用暴力外,还应注意不能使用冷暴力。张小梨指出,家庭冷暴力更可怕,严重的会使孩子性格扭曲。
“特殊家庭”需要社会共同关注
“特殊家庭”的孩子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共同去呵护这些带有创伤的孩子。在今年的市“两会”上,“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引起了众多代表和委员的关注。他们纷纷提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联动的关爱机制、引入社工制度、针对问题家庭的家长开办学习班、在社区建立特殊家庭孩子学习辅导站等建议。
市妇联也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成立了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为有需求的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专业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免费的心理咨询电话5月还将在全市启动心理辅导进家庭的活动,以普及家庭心理知识,提高家长相应的素质。 (记者 余海蓉 实习生 冯立峰)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