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厌食症

厌食症是一种常发生在女性的疾病,病患常拒绝维持最低正常体重,或是极度害怕变胖。即使目前病因未明,但有研究指出,与内在体质、节食、外在压力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可能有关。
厌食症近年来有渐增之趋势,其中九成发生在女性,特别是在已开发国家的高社经阶层人士当中。但在临床上,偶尔会发现男性或学龄儿童个案。
厌食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是:第一,拒绝维持最低体重或体重低于理想体重的85%以下;第二,即使体重过轻,仍强烈害怕变胖;第三,对自己身材有不恰当的评价;第四,已造成无月经或连续三次月经没来。
厌食症常发生在10到30岁的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是17岁。有些个案是刚好发生在压力事件之后,例如转学,离家去外地求学,或是在身体、情感受创之后等等,但大部份仍为隐藏而渐进性发病。
其中一半的病人,偶尔会有暴饮暴食的现象;40%的病人,会自己催吐;而有些人会使用泻剂、减肥药或过度运动来想办法降低体重。也有在长期节食减肥,饮食型态先产生异常后,再逐渐发展成厌食症的例子。
虽然有人再三指出:因为媒体过度渲染“瘦即是美”的观念,造成厌食症的高盛行率,但是这点在研究上仍无法十分确定,因为此病仍有许多生物面及心理面的因素待澄清,但只有理想的体重,才能应付日常活动所需,过轻过重都不好。
厌食症常常合并焦虑、忧郁、强迫性想法、或完美主义个性一起出现。也有研究指出:这类患者思考较固着、缺乏弹性;会极力想控制周遭环境,但又无能为力;或是有长期情感压抑,社交被动的情况持续出现。
厌食症最让人担心的是,已经危害健康,并造成身体机能改变或不良合并症出现,例如电解质不平衡、贫血、无月经、苍白虚弱、便秘、低血压、心律过慢,甚至骨质疏松等等,请务必留意小心。
在家庭因素方面,厌食症患者常是比较脆弱、固执且被过度保护的角色,这类家庭对于冲突的解决能力,也较为薄弱。至于是否有基因或遗传的因素,仍不是很清楚,但在厌食症患者的一等血亲中,出现情感性身心疾病的机率,是一般人的6到10倍。
掌握进食行为的大脑中枢–下视丘,及种种体内神经传导物质,尤其是血清胺素,它们的失去调节与平衡,也已在厌食症患者身上发现。所以目前已确定,血清胺回收抑制类的抗忧郁剂,对饮食疾患的长期治疗,确实有治疗效果。
至于厌食症的病程及预后,多数个案是起伏不定。有少数急遽恶化致死,也有几近痊愈的个案。研究指出,发病5到8年内,有5%的死亡率;发病20年以上,则上升到13-20%,著名的美国歌星卡本特兄妹的妹妹,即因此症造成的重度营养不良而过世。
最后提到厌食症的治疗,首重两个立即性的阶段目标:第一是营养重建,第二是恢复正常饮食型态。一般是采用门诊追踪,配合药物治疗,再辅以个人、团体或家庭治疗;若有严重内科合并症出现,内科住院及强制灌食治疗,也必须慎重考虑。
临床门诊,常见厌食症患者多由家人半强迫地带来,除了心不甘、情不愿外,更常见抗拒治疗的情况,所以精神科或身心科医师必须在治疗一开始,就与患者订立明确的治疗“契约”,不容他们讨价还价,坚定而温和地让个案接受规则追踪。
在让患者在渐渐信任医师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治疗联盟”,并了解种种出现在厌食症的不适当想法、认知扭曲、不当进食或催吐行为、及种种可怕的后遗症,与医师真正的好好配合,来寻求症状的渐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