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校园适应困难个案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80后,发现独生子女阶层的存在着普遍的问题:极端自我中心、社会情感淡漠、耐挫力低、依赖性强;还有一些专有名词也是非常有特色:比如“滴留族”,指上了大学,因为适应环境困难,反复的退学、复读、高考者;“啃老族”,指走上社会工作以后,还不能自食其力吃父母者;“幼稚型父母”,指他们生理上作了父母,心理上还是孩子。看着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怎么着都有量身定做的味道。而依我看,其实就是青春期延长的集中表现。
阅读下面的个案,能够给人们带来许多思考。
小 昵(化名),21岁,大一学生。一个月来,为是否第二次放弃大学学习,再次复读高考的念头困扰得寝食难安,走进咨询室。
小 昵:这样的学校,我一刻也不想呆了,巴不得早点离开它。
咨询师:喔…..
小 昵:那里什么都不好,老师没有水平,同学都是三流的,太没劲。在这样的学校毕业,以后还有什么前途呀?
咨询师:你所说的学校在哪里呀?
小 昵:在自己当地的一所高等学校。
咨询师:噢……
小 昵:我在06年是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考上西部重点师范大学,因为专业不对口,退学复读。参加了07年高考。现在就读于居住地省内重点大学,选择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专业。但是我认为,即使在西部偏远的高校毕业,是没有多少前途可言的。于是,我私下里跟自己的高中老师商量,准备第二次退学,重新复读继续参加08年高考,寄希望于新的突破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首先遭到父亲的竭力反对。我现在非常痛恨父亲,他怎么一点都不理解我,他更没有资格阻拦我呀。他愈反对,我的决心愈大,恨不得早一天离他远远的……
人有时候很微妙,当你与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发生冲突,又不可能立刻割裂这样的关系时,就会在其他的方面作出现反反复复的选择与转移,来缓解内心的冲突和焦虑。往往这时本人不会有清楚的意识。
(精神分析理论把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称作防御机制。小昵此时采取的防御机制是转移。)
咨询师:你好像对父亲很不满意,愿意说说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不愉快的事吗?
小 昵:他是个不可理喻的人,去年竟把我送进了精神病院。
原来,小昵在退学复读的半年中,压力非常大,加上有许多同学不理解,在交往中自然会问到退学的原因,令她心烦意乱。一次在家里为了发泄怨气,把饭桌上的碗筷统统地砸在地板上,父亲劝阻无效,将她扭送到精神病院。从此小昵恨父亲是个没有头脑没有人性的人。
咨询师:现在回顾你当时的状况,你会如何解释呢?
小 昵:我以前一位要好的女同学,在她失去父母以后的好多年里,我一直给了她非常多的帮助。但是,我退学复读时,她告诉我“你很孤独所以我可以打败你”。让我非常的恼火,回家砸了东西,闹了几个小时。现在想想也很好笑。但是作为父亲怎么就把我送进精神病院呢,人家打击我,他应该要理解我的呀。
咨询师:父亲可能被你当时的情景吓坏了,由于着急想不到更妥当的方法说服你,病急乱投医嘛。
小 昵:我就是恨他,我要离开他,到很远的地方读书,让他看不见我。
(这是小昵第二次退学的真正原因。)
据小昵说,她现在学校里,由于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读书相当轻松,成绩也非常优秀,她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体活动,比较活跃,系里的老师和领导也很赏识她,离开这样的环境自己实在不忍心。但是每当自己回家面对父亲时的心情,心中就有一个念头不断地提醒自己:“离开家,不想看见他……”
咨询师:那么你对学校的抱怨,只是潜台词,其实退学复考只是为了逃离你父亲。
小 昵:她哈哈笑了……
咨询师:你说他没有资格做你的父亲,这样的感觉从哪时开始的。
小 昵:从高二就开始了,在此之前,我觉得父亲挺好的,我与他交流比较容易,他很了解我,有时候简直让我感到吃惊,他甚至知道我接下来会说什么或者做什么。
咨询师:高二以后父亲发现了你哪些秘密。
小 昵:其实我父亲一直以隐秘的形式了解我的心理动态,他不断地查看我的QQ记录,还有我的日记。当我发现了这个情况以后,非常的气愤,曾经告诉他此作是侵犯我的隐私权。但是父亲没有这样的认识,他认为自己有权利了解我的心理和行为。
(父亲与女儿的边界模糊。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没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是很难进行自我探索的,这样不利于自我意识的确立。无疑让孩子青春期的心路延长。)
咨询师:也包括交异性朋友?
小 昵:嗯……
咨询师:还有呢?
小 昵:第二次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希望我在当地上大学,方便照顾我的生活。
咨询师:(是父亲害怕女儿长大……)以你自己的愿意想到哪里上大学?
小 昵:东部发达地区名校。
咨询师:噢……
(父女之间的矛盾围绕成长问题而纠缠,父亲有控制孩子成长的欲望,女儿则在摆脱速捕而抗争。)
小昵在最近阶段一直在网络里求助,与其他咨询者发生过言语冲突,从这些表现分析,她的确比较自我中心,情绪控制能力差,形成了冲动的行为习惯。
她曾经说,自己第二次高考没有正常发挥,是因为一位好朋友在高考前诺自己生气了,考前睡不好所致。
(她将问题外归因处理,她的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困难都与她习惯的归因方式有关系,或者说她更喜欢逃避责任。)
需要帮助小昵调整认知行为模式,正是心理咨询的总体目标。
一个人的是否顺利地成长,早期与父母亲的关怀密切相关。年幼时,父母的关爱,成为幼小生命的有力保障,包括温饱条件,精神关怀,提供医疗与疾病抗争,提供教育条件增长知识,这一切的一切,让个体在安全的环境中慢慢长大,学会了与同龄人如何相处,解决矛盾冲突,发展自己的兴趣,确立勤奋与自信。就这样在父母的何护下走过了童年。如果在生命的最初阶段,父母的爱是成熟的(理解、关怀、责任、尊重),那么孩子就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有价值感和自信心。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为孩子顺利的走向青春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青春期阶段的少年,可以形容为空中飞人,他们一手抓着青年,一手紧紧的握着童年,在独立与依赖中徘徊彷徨,在空中反复地碰撞、检索、回视,找到了角色认同、理想自我、继续发展自我意识,丰富自我概念。这一过程的完成,大约需要6年(初中、高中)左右的时间,要求家长和学校教育者有相当的耐心和忍耐,给他们广阔的空间。在孩子们累了或者烦恼时给于安慰和建议,而不是监视与责备,只有这样才能够陪伴他们顺利走过艰难曲折的青春期。
而小昵的父亲,恰恰违反了这样的常规,与女儿的距离太近甚至没有边界,给她在青春期阶段与父母的分离设置了障碍,使她感到宭迫窒息,逼迫她要逃离(青春期逆反心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