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于这样的回答,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意地问道:“儿子,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她在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在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感到庆幸。每每想到这个故事,我不禁因儿子感人的回答和母亲的高明肃然起敬! 生活中,绝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看待的父母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打断孩子的话,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一份调查显示:80%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和家庭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孩子对着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将孩子的这一机会剥夺,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情绪。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谈得上心理健康,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父母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是一块没有被污染过的璞玉,他们是否成器,关键要看父母如何去雕琢。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也有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更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自由。如果父母一味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他们,剥夺了他们将话说完的权利,再有思想的孩子也会被抹杀得日渐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