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能离开他人而存在,即使生活在孤岛的鲁滨逊,身边也需要一个“星期五”的陪伴。然而,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不同的人于自己的意义并不相同,大部分人注定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过客,而另外一些人则会成为影响我们心灵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力量,这些人就是我们的“重要他人”。
那么,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近期,北京零点公司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调查,他们设置了一些情境,要人们说出属于他们的“重要他人”。其中的一个发现是:不论是第一份工资、还是第一份保险的受益人,人们都首先想到了父母,甚至如果中了彩票大奖,46.7%的人会将好消息第一个告诉父母。确实,父母对于我们真的是很重要,我们今天的人格特性、生活习惯很多就源自于早期父母的影响。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父母对于我们的意义再多强调也不为过。
比如,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一个人是否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可能在他(她)吃奶的时候就决定了。当我们嗷嗷待哺的时候,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位慈爱而敏感的母亲,她能敏锐地感知到我们的需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出现在我们身边,通俗一点说,想吃奶的时候她就能过来满足我们。那么,我们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一种满足和信任,觉得自己不是无助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即使母亲某一时候不在我的身边,我也不用担心,因为和她接触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我需要她的时候,她是会按时出现的,我们不必焦虑和烦躁,安心睡我们的大觉就是了。一位慈爱而敏感的母亲,喂养出来的是一个对他人具有充分信任感的人。
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位粗心大意的母亲,有的时候她高兴了就让我们喝点奶,有的时候不高兴我们怎么哭都没有办法,我们就是在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环境中成长。如果这样,我们会觉得母亲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这个世界也是不可信任的,母亲离开的时候我只有大声哭喊,因为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回到我们身边。一位粗心大意的母亲,喂养出来的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人。
既然母亲如何喂奶都能决定一个人的人格,那么,父母会不会是我们一生中都最重要的人物呢,答案并非那么肯定。其实,人生在不同阶段,这种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会发生变化的。当一个人年幼的时候,父母确实重要的,但如果一个人需要长大,则必然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因此可以说,父母的影响力逐渐走弱是每个人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一个离不开父母的,父母始终最重要的人也是长不大的孩子。
随着人际交往的拓展,朋友、爱人的重要性则不断加强,他们会成为我们生命种越来越重要的人物。成人后的我们,工作和生活则会更多依赖朋友和恋人,而自己的父母,则更多只能成为一种感恩的回报对象了。比如,对于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人而言,自己的配偶、孩子的重要程度比父母可能就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我们也成为父母的时候,很明显,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父母则更容易成为注意的焦点。著名的“范跑跑”老师在5.12地震之后就曾说过,在危难之时,“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他说的是实话。
零点公司“生命中最重要人物”的调查一些结果也是暗合了“重要他人阶段论”的观点。比如,调查发现,总体上,人们更愿意与父母分享幸福快乐,与朋友分担忧愁苦闷,这正是一个理性的成年人依赖朋友、回报父母的真实心理写照。再比如,研究表明,80后依赖父母,70后珍视爱人,这种发现其实并不能表明两代人有什么不同,而恰恰是一个人成长不同阶段重要他人差异的体现,换言之,这不是说80后的人不爱爱人,而70后的人不爱父母。当70后的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当初也是围绕着父母身前身后;而年轻的80后们,他们如果到了今天70后的年纪,照样“娶了媳妇忘了娘”。
这种人生历程的阶段性演变,就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对天下的父母们所说的:“你们的孩子,从你们而来,但不是为你们而来”。昨天,我们的生命起始于父母,但命运注定我们会逐渐远离他们的荫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驰骋。一个人需要做的,就是当我们羽翼越来越丰满的时候,不要忘记逐渐老去的父母,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