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和朋友们谈接受心理咨询所需时长

    常常接到不少朋友的咨询电话,希望了解自己的问题大概可以在多少次的咨询时段内得以解决。由于心理咨询是一个一对一的工作,咨询师为来访者付出高度集中的精神、心力以及时间,因此对于一名专职咨询师来说,无形成本是高昂的。这决定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费用不菲,使大部分来访者感到压力。
  我能体会到这种压力,这使我的回答也深感为难。如果说心理治疗是一服药物,那么这服药物也需要一定的服用时间才能起效,这服药物的疗效也需要在完整的一个或几个疗程内才得以观察得到,而且每一服药物的有效率都不可能做到100%。但是,正如心理科医师叮嘱患者服用赛乐特要坚持半年至一年那样,我也必须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字让来访者朋友们心里有一个估算。
  通常在国外,心理治疗次数在10~20次尚且在短程心理治疗范围之内。因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从建立咨访关系起,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与合作同样需要经历磨合期。随着相信的信任与合作的程度增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才日益显现。据国外有关文献报道,在治疗进行到第10次的时候,75%的来访者感到咨询对他们有帮助。
  但是,目前国内心理咨询的市场价格一般在150~300元/次。10次治疗的费用对很多朋友来说可能是一种冒险,这也限制了不少朋友的尝试与选择。那么,我们在这其中能做些什么呢?
  在这里,针对经济上并不宽裕的来访者朋友,我建议尝试5次体验法。在接受心理咨询的前5次内,来访者可体验咨询师与自己的互动情况如何,信任关系如何,在这5次的交流里是否发现了自己生活或个性上的盲点,是否改变了自己的视角,是否有新的不同于以前的体验,是否有实际生活上的改善或症状的减轻等等。事实上,有很多来访者朋友在接受了一定次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后,症状虽然并不完全消除,但他们欣喜地发现,接受咨询带给他们的是前所未有的视角变化以及心灵成长的体验。面对症状,他们可以以更平常的心态对待。当然,正如一道神奇的探索之路,这里也许有险峰,也许有迂回曲折,所以成长的道路也许并不平坦,因此,这时我们的信念也很重要。
  值得提醒的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并不是咨询师一个人努力的成果。关键是来访者自身的配合与努力。所以,5次体验法并不就是说让大家静静地等着咨询师使招。咨询师只是来访者移除成长障碍过程中的一件工具。所以,来访者朋友自身问题的改善与否,不仅与工具的优劣有关,更重要的是来访者的积极配合有关。

                                                   

附一:我应该如何接受心理咨询?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情感的困惑、情绪的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然,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环境的变化得到缓解、适应的,但是当出现问题发展到通过自身的调节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时候,就需要专业人士的咨询帮助了。考虑到心理咨询的行业在国内目前发展初期的现状,很多人在迈进咨询室的时候,对于应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咨询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缺乏基本的认识,今天就在这里和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在开始之前,先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定义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这个定义看上去就和没有定义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后来才发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心理咨询做出一个定义了)。而狭义的心理咨询的定义则是:针对求助者存在的情绪、情感障碍等精神正常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或称求助者)建立平等、信任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独立思考并做出自主决策的过程。而除狭义的心理咨询定义之外的广义心理咨询还包括了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是以改变患者严重心理障碍或变态行为方式为目的的治疗过程。我们后面谈到的心理咨询,更多的是针对正常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也就是狭义的心理咨询。
       
搞清楚前面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走进下面的咨询过程了。既然说心理咨询是针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咨询,那么也就是说来访者是具备正常思考、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正常人,具有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能力的,在咨询过程中是和咨询师平等的。下面是一些来访者可能由于对于这种咨询关系认识有误可能给咨询效果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
       
第一个问题:这是谁的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以回答,来访者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无法自我调整的心理问题而走进咨询室,那么显然这个问题是属于来访者的,而咨询师更多的是一个辅助、支持的角色。很多来访者在大概介绍过一些自己的情况之后,都会马上抛出一个问题:咨询师,您看我该怎么办?。当然,对于来访者这种期望尽快解决问题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提问无异于放弃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把自己的问题抛给了咨询师,让咨询师来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和决策。这里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咨询师不可能比来访者更了解自身的情况,所做出的选择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第二点,每个人都有着绝对的自主意识(关于这一点,上帝和撒旦最有感触,否则他们也不需要几千年这样争斗下去了),做为咨询师的意见了选择,来访者需要了解-认同-内化的过程,其中必然触及到来访者原有意识的层层阻碍,很难真正被来访者接受并执行;第三点,即使是咨询师的每一点意见都被来访者接受,来访者按照咨询师的意见去改变自己,但是这种改变更多的是当前的状态下的改变,如果来访者在之后的生活中再次出现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很难通过自己的意识进行解决,那么最后的结果就会变成又去找咨询师寻求帮助,这除了让咨询师的腰包鼓起来之外,也让咨询师变成了来访者的保姆。
       
第二个问题:如果问题是自己的问题,又是自主的解决,我们还需要咨询师干嘛?
       
看完上面问题的阐述,您可能会马上提出这第二个问题,咨询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里我们通过两个方面来解答您的这个问题。
       
首先,是专业。心理咨询师是经过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培训出来专业人员。对于来访者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有一个更为科学的了解和认识。结合实践操作所总结的经验,咨询师可以更完整、清晰的体验和感受来访者的内心活动,并帮助来访者发掘一些心理问题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让来访者对于自己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这是来访者在自我调整时很难察觉和意识到的。
       
其次,是职业。心理咨询是一个职业,就好像餐馆对于食客一样。大家可以在自己家里自己做饭吃,有的时候也许要到餐馆就餐,由厨师和招待为您提供服务,而咨询师也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社会需要而存在的一个职业。在咨询师中,您可以通过和咨询师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在一个让您感觉安全和轻松的环境下,更加彻底的开放自我,让自己对于很多在一般环境下无法意识到的问题可以有所察觉和领悟;平时压抑的情感、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和释放,平时无法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无法对别人讲述的感受和经历可以通过和咨询师的交流得到倾诉,因为做为一个职业的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尊重和保密原则等职业操守是来访者在一般环境中很难获得的,这也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关系区别于一般朋友关系或其它人际关系而存在的价值体现。
       
第三个问题:知道了这些,我的问题是不是一定就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了?
       
这是很多来访者都会持有的一种心态。就像如果得了感冒,那么吃些药就应该好了一样。事实上,心理问题的解决要远比感冒了吃点药就好要复杂很多。其中可能涉及来访者自身因素(自我探索和意志等),咨询师个人素养和能力以及来访者现实生活环境因素(特别是来访者问题与现实生活环境存在紧密关系的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个因素都可能会对咨询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做为来访者,一方面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咨询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摆正自己的心态,以让自己可以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独立自主的做出判断和选择为目的走入咨询,至于结果,还是交给时间来验证吧。
       
上面简单介绍了一些来访者在投入心理咨询时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也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咨询获得那种登天的感觉,获得心理上的健康。

 

附二:积极投入、密切配合、认真探索、学习提高

——谈参加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应有的态度

 

当我们患上了重感冒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去医院看医生。那时,我们会告诉医生自己的一些不良感觉,即症状,比如:发热、畏寒、鼻塞、咽痛等,然后被动地接受体检、由医生给我们开处方,之后遵医嘱口服或注射药物进行治疗。在整个就医的过程中,我们几乎是不花力气的,我们只需针对医生关心的问题逐一做出实事求是的回答便是了。诊断是医生的事,制定治疗计划及合理用药也是医生的事,至于疗效如何似乎也是医生的事。在我们的观念里,只要我们说清楚自己的所有不适症状,就万事大吉,只等着我们面前这位神医扁鹊妙手回春,诊断治疗、药到病除了。

而当我们遇上一些心理问题甚至障碍,寻求心理医生为我们进行咨询与治疗时,我们如果还采取相似的就医态度,就欠妥当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一般的门诊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比如我们得了“情感感冒”——抑郁症,我们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医生自己的症状,要求给我们开一个疗效显著的处方,我们按图索骥就指望可以痊愈,使我们心境从原来的“情绪低落、心境恶劣、压抑苦闷”骤然转换为“情绪高扬、心境平和、通达乐观”,感受从原来的“活着真没意思、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很悲观、极难过”骤然演绎成“充满意义感、只想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很自信、很愉快”等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上,我们其实无法期待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象普通感冒那样经合理用药后,可以立竿见影的奇迹不会发生,——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我们自身依赖性的幻想。

参加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咨询治疗师也许就会告诉我们这种心度的有害性,要求我们作一些改变与调整了。

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有关影响因素可能是基因遗传潜质、娠妊时的胎教、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偏差、受外部环境影响逐渐形成的认知水平与习惯反应方式、思维方式、情感处理方式等诸多方面,是个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因此,要了解我们为何形成了心理问题或障碍,如抑郁症、强迫症、社交障碍等等,决不简单。

药物对有些心理障碍或疾病会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但决不是万能的。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既不会轻率地给我们下一个诊断,也不会轻易地开出药方来处理症状,而是试图深入了解、仔细分析心理问题的形成过程,找到真正的病因,然后对症处理。而在对症处理时,他也不会把我们当成是被动的参与者,只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指手划脚发号施令。他也许更多时候是倾听我们的陈述、理解我们的困扰、帮助我们一起分析困境、与我们一起去感受去思考、商讨对策……总之,他把我们设定为一起去进行探索的旅伴,或者是一起去锻炼的运动员,或者是一起解决某个问题的合作者,或者是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的知心朋友。

作为求助方去看心理医生时,既不能是照搬看一般门诊的老一套,我们的总体态度又应当如何呢?

一、积极试探以确立信任关系

如果我们消积被动去和一个自己不喜欢、不了解、不信任的心理医生交流,一定难以坦然面对,我们也就难以谈得透彻,谈得自如,谈得畅快了。所以我们要积极投入,哪怕这个投入是先从建立信任着手,也值得和必要的。

在信息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主动询问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甚至可以是医生个人的问题,以建立起码的信任。一个素质良好、技术精湛的心理医生,是不会反感我们的试探性询问的。他会耐心细致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解除我们的疑虑,建立相互信任的双边关系。对这一点我们可以放心。如果这个医生做出了反感的表示,有不耐烦的流露,正好可以作为我们鉴别、甄选适合自己的心理医生的活证据,这样,我们就要当机立断、义无反顾地换一个医生了。

一旦我们了解了基本的情况,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我们就为自己接下来的咨询与治疗铺好了基石。

二、开诚布公以增加相互了解

我们要把自己的问题向医生谈清楚,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它们的影响,目前的状态等。

我们的陈述要尽可能地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不掩饰、不夸张、不歪曲。

医生也许会发现某些疑问,某些我们陈述中前后不一致的、或者被我们忽略了的地方,所以他会追问我们,如果这样,我们要耐心地回答,如实地解释,提供线索,帮助医生了解我们。

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混乱之处,我们也不必为此紧张。一个好医生,会宽容我们对自身的问题认识不清,我们只要老实承认自己的矛盾、混乱就可以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说,要是我们都清楚自己的问题,我们就不必来求教、求助于大方了。

三、密切配合以完成相互作用

我们与心理医生象是打双人太极的一对运动员,一进一退,一推一拉,一问一答,一招一势,成了一种互补的动作。配合得好,这个相互作用就可以造就和谐,关系会就有进展,咨询与治疗的作用就开始显效。配合不好,就会形成阻碍,进一步退两步,山重水复。

瞻前顾后,疑虑重重,答非所问,东拉西扯,文不对题,琐碎纠缠,这些都是配合不良的表现。

比如,因为自身的痛苦感受深刻难忘,容易会很急切地想告诉心理医生那种度日如年、百无聊赖、惊慌失措、消沉颓废等等不良感受,希望医生能理解、宽容、安慰、支持、解救我们。这样,谈话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返回到病症,累赘诉不幸遭遇,甚至不自觉间就变成了一个爱唠叨的祥林嫂。我们可能被告知,目前请不要再纠缠于这些症状。这时候医生还可能会叫我们不要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而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思想,对自己问一个为什么,探究事物原因。那我们就要听从指导,改变原来那种急于求成的焦躁心态。不然,就是一种典型的不配合态度了。

四、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个探险过程

一般地,我们总是因一定程度地自我迷失,才去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如果对自己很了解,认识很清楚,我们当然可以比较容易自行解决心理问题了。因此,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有时也就成了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寻找迷失了的自我,一种探险活动。

自我也许是一座有很多死胡同的迷宫,也许是一个充满沼泽与陷阱的丛林地带,也许是一条九曲十八弯、布满暗礁漩涡的河道……在这样一个自我中,可能存在着很多我们不敢面对、不愿承认、很难穿越的景致,那里有着引起我们深为焦虑、恐惧、压抑、回避、否认等的心理内容,它们无意识地深藏在记忆之中,虽然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砺,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被记忆中的这些内容形成的恶疮所苦,当医生用手术器械揭开这个外表结痂而实际上是假愈的伤疤时,我们会感到一时的疼痛难忍,产生自动逃避的冲动。用心理分析的术语讲,我们可能会体验到来自潜意识的“心理阻抗”,倾向于进入诸如“拒绝承认、推诿想不起来、认为医生在攻击”等心理“防御机制”,也可能会感到很不舒服,有时甚至很想立即中止这样的探索。

可是我们不能退却。我们要打定主意主动参与,在整个与医生配合的探险过程中,医生不过是有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指南针般的方向鉴别器;有时提供了一些类似油料、电力作动力推进能源;有时象排雷般的替我们扫除一些路障;有时提供象地图一样的整个区域的结构信息。尽管心理医生乐助,却不能替代我们去完成自我的探索。他通常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迷失的自我,他会要求、鼓励及帮助我们积极探索自我。我们要不怕触及心灵里一些可怕的景象,不怕深入潜意识,不怕挖掘出那些似乎被埋没了、被压制了、被遗忘了多时的感受、思想、记忆,不怕把霉变的、畸形的心理晾晒在理性的阳光下,接受心理分析之的检测、手术、修补等处理。

五、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既然是共同参与的探险过程,也就意味着该过程的完成不仅仅是医生单方的职责,同时还有赖于我们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心理医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促使我们学习新的心理与行为、新的应对方式,培养健康的习惯,更着意于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预防、解决未来的问题。他们信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希望来访者不仅有效地应对当前的困难,更可以把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化,概括化,形成学习经验,并能学以致用有效地迁移,从而在遭遇相似问题时,不必再依赖外界帮助而独立解决。

这样,作为求助者,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理论、原则、技术、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不拘泥于我们最初关心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当心理咨询与治疗关系结束时,我们对心理问题的困扰已具备了良好的抵抗力与强大的免疫力,从而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初步地具备了自我心理分析、自我情绪控制、行为调节等心理自我治疗与保健的能力。

学习提高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正所谓“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心理咨询与治疗通常以已化解了开始时我们就设定的心理问题为结束的标志,但实质上我们的心理成长却不会终止。我们就是在了断了与心理医生的“治疗联盟”后,依然要本着探索与学习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促进自我的成熟。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建立信任、面对问题、共同探讨、深入挖掘、解决困扰、消除症状、恢复自信、找到自我等一系列心理咨询与治疗互动过程中,克服被动性、依赖性,坚持主动性,培养独立性,敢于探索、勇于反思、善于学习,积极与心理医生配合,密切合作,争取最大最好的咨询治疗效果。咨询治疗的成败,是共同参与的双方的事情,而非只取决于医生的水平。我们的投入程度、配合程度、认真程度、主动程度,在成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举足轻重,意义深远。

如果我们是这样一个求助者,积极投入、密切配合、认真探索、学习提高,我们不仅可以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很快地找到解决自己当前关心的心理问题的途径,减轻自己的病痛与困苦,更可以因此获得一次良好的个人成长机会,使我们能够从此变得更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防范心理疾病于未然。

如果我们是这样一个求助者,那个帮助我们的心理医生也会因此受益。通过心灵上的双向沟通,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心理医生自然会与我们在咨询治疗关系结束后,由最初的治疗联盟转变为心灵上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