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从有了学校教育就有了学业不良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阶段学生的入学率大幅度提高,普通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加之来自学校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班级中学业不良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学业不良学生与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有很大的不同,相当一部分教师为此头疼不已。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教授刘全礼长期关注学业不良学生教育。不久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刘教授。
学业不良儿童的比例达10%
中国教师报:您长期关注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问题,请问“学业不良儿童”与传统的“后进生”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刘全礼:传统的“后进生”,是指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
“学业不良学生”概念的外延比“后进生”广。我们对学业不良的界定包含三个基本情况或三个基本类型,即文化成绩不良,情绪、行为、品德不良和两个方面都不良。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原因,包括主体不努力和主体有客观的生理异常两个方面,如因视力、听力原因导致的学业不良,智力原因导致的学业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学业不良,这些都属于主体原因型学业不良。
(2)客体原因,包括家庭环境不良、学校教育环境不良、社会环境不良三个方面,如父母的不良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导致的学业不良属于客体原因型学业不良。
(3)综合原因,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导致的学业不良。
这样看来,“后进生”是包括在“学业不良儿童”里面的。
中国教师报:学业不良的标准是什么?学业不良儿童的比例大概有多少?
刘全礼:尽管我们对学业不良现象进行了界定,也进行了分类。但是,由于学业正常的量不好确定,学业不良的量也就不好确定。这就是说,在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学业不良的客观的量化标准。
但是,在研究中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都很容易把文化学习不好的和情绪、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区分开来。
我们曾经在北京的几所普通小学进行过调查,发现文化成绩不良、情绪行为存在问题以及两者都具备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也就是说,现在大约有10%的儿童属于学业不良。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在初中阶段,比例还可能更高。现在一些地区正在积极推进高中阶段的普及教育,这样,学业不良的比例可能会越来越高。
家长的教育理念比家庭经济条件更能影响儿童的学业
中国教师报: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发现有学业不良的学生,首先做的工作往往是家访。家庭情况对学生学业不良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刘全礼:我曾经从七个方面对儿童学业不良的家庭成因进行调查,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的学习条件、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家庭的学习环境、父母的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调查结果发现,家庭收入、家庭居住面积和孩子是否在家中拥有自己专门的学习空间对儿童的学业影响差异并不大。
但是学业不良儿童和普通孩子相比,在家庭藏书上差异显著。学业不良孩子的家庭藏书明显比普通孩子的家庭藏书少。这种差异表面上看好像也是由经济因素导致的,其实更多的是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关。
中国教师报:看来家庭的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学业影响不是很明显。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教育方法应该与孩子的学业成正相关吧?
刘全礼:不能笼统地这样说。从我们的调查看,父亲的学历和学业不良的关系不明显,也就是说,学业不良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父亲学历上的差异不显著。但是,母亲的学历和儿童学业不良的关系密切,差异显著。
中国教师报:看来,三字经上说“子不教,父之过”这话有问题。
刘全礼:这句话没有问题。“子不教”中的教和刚才的学业中的教育内容是有区别的。刚才说的差异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上,在我国孩子的教育辅导主要是由母亲承担,“相夫教子”嘛。母亲的知识水平、学历高了就更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高学历的母亲可能更看重知识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第二个原因可能是高学历的母亲智力更好,而这更好的智力又可能遗传给子代,从而使子代的智力更好,从而使之文化课更优良。当然,这个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中国教师报: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孩子的学业不良之间具体呈什么特点?
刘全礼:根据我们对北京部分小学的调查,普通儿童与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总分数上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文化成绩的学业不良主要不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决定的,这是一个让人有点意外的结论。我们推测的原因是,小学阶段的文化课内容相对简单,在中学阶段这个结论就不一定成立了。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说的是,普通儿童与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总分数上没有差异。是不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不同的父母之间的做法差异还是有的?
刘全礼:是这样,两类儿童的父母在某些子项目上差异显著。比如,两类儿童的父亲在“孩子把贵重物品丢失”和“孩子拿了自己的钱包里的钱”的反应上差异显著。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学业不良者的父亲更易采取粗暴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也就是说,可能粗暴的教育方法与学业不良有关系。
还有,两类儿童的母亲在回答“心情不好时如何处理与孩子已经定下的看电影的承诺”以及“孩子的什么事情使自己难过”两个问题时差异显著。这反映出两类儿童的母亲的情绪控制有差异。普通儿童的母亲的情绪控制更好一些,更易使孩子从中获得教益。
父母的要求与儿童的学业直接相关
中国教师报:“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传统期待,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和对子女的期望对孩子的学业有什么关系?
刘全礼:我们从5个方面考察了父母的子女观和对子女的期望对孩子的学业的影响。
(1)在父母对子女品行的判断——即在文化学习之外,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好孩子上,两类儿童的母亲的判断差异不显著,但是,父亲的判断差异显著。
学业不良儿童的父亲虽然有67.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低于普通儿童的家长在本项目上的判断;但是,认为孩子一般的比例(占31.0%)却大大高于普通儿童的家长(仅占17.9%)。
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业不良儿童本身就具有行为上不良或一般的特点,家长能够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家长的子女观导致了儿童的学业不良和行为问题。
(2)在父母以为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即家长以为,在学习之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是否是好学生上,两类儿童的父母的差异很显著。
学业不良儿童的家长更多的以为,在老师眼里,自己的孩子是一般孩子,而不是好孩子。
这一方面可能显示了老师对学生的把握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家长有可能是把自己的判断投射到教师身上。
(3)两类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是否满意上,存在很显著的差异。
例如,学业不良儿童的父亲中,对子女满意的是73.6%,低于普通儿童的86.0%;相反,学业不良的父亲中,说不清(占14.0%)和不满意(占12.4%)的却比普通儿童高,反映了这些父亲对孩子的不关心,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实际上,对子女的满意与否,与对孩子的关心可能互成因果。
(4)对孩子学习名次的要求上,两类儿童的父亲之间差异显著,而母亲不显著。
学业不良儿童的父亲比普通儿童的父亲更少要求孩子的学习名次越高越好,更多的认为与大多数人一样就行;同时,也有更多的学业不良者父亲比普通儿童的父亲更多地对孩子的名次没有要求。
这就说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亲的要求关系密切。
(5)在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上,两类儿童的父、母之间均显示显著的差异。普通儿童的父母在要求孩子未来读高学历的要求上比学业不良儿童要高。
但是,对于对孩子的要求是否恰当上,两类儿童的父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这就说明,父母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绩如何,不管恰当与否。
单身母亲的教育能力令人担忧
中国教师报:这些年,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在走高,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学业影响究竟有多大?
刘全礼:由于婚姻问题是有关个人隐私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研究时我们采取了尽量避免触及家长的隐私的策略,没有在问卷中使用离婚等字眼,而是使用了孩子和谁一起生活或居住,包括和父母、和父亲、和母亲与和其他人四种情况。
其中,“和父亲”、“和母亲”与“和其他人”三种情况中,大多是离婚或分居。或者说,尽管有因为两地分居等事实,使得孩子不能同时和父母一起生活,但是,那些没有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基本上是离婚家庭的孩子。
统计检验表明,学业不良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与谁一起居住上差异非常显著。
两类儿童和父母同住、和父亲同住的比率大致相当,但是学业不良儿童和母亲同住的比率却大大地高于普通儿童。即11.1%的学业不良儿童和母亲同住,而普通儿童只有3.9%和母亲同住。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母亲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措施存在问题。
调查还发现,85%的儿童是和父母同住的,只有6.5%的儿童是和父亲或母亲同住,9.2%的儿童和父母以外的人同住。这个数据说明,已经有了孩子的夫妇的离婚率可能没有某些报道说的那么高。
身体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业
中国教师报:学生学业不良除了有客观原因外,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视,只是过去一说主观原因往往归咎于学生的自身努力不够,现在发现,有的学生学业不良,与身体症状有很大的关系。
刘全礼:是这样。有22%的学生学业不良主要是因为主观不努力,很多学业不良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主要应该是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幼儿园和低年级教育没有尽职所致,由此也透视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是有关规则教育的缺失。
另一方面,孩子的视力状况、听力状况和智力因素都与学业不良有密切关系。比如,调查发现听力损伤学生的各科及总成绩皆低于普通学生,且以语文成绩影响更大。
身体虚弱也是学业不良的一个重要的成因。这在过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136名语文、数学单科以上的文化成绩低于1.5个标准差的学生的家庭调查发现,有58.8%的学生(80人)属于体质虚弱型。
所以,现在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它对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毅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提高国民的素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教师的工作、情绪与学业不良直接相关
中国教师报:教师本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帮助者,但是我们也很遗憾地看到,有时,有的教师的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学生学业不良中,教师可能起到的负面作用是什么?
刘全礼:在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情绪和教师的教育水平都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并且是以一种氛围来影响的。尽管我们强调,教师要按照相应的职业道德工作,但是,由于教师工作的人性特点,不可避免地、一些教师会在某些情况下如待遇低、情绪不好时影响工作,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问题。
中国教师报:有些学生不愿意进入学校,甚至曾有过“炸学校”的童谣,是不是学校的管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
刘全礼:许多人认为,学生的学业不良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学校制度有关系。但是,我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和现在的学校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倒是学校管理者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工作和情绪,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同时,管理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矫正态度直接影响着矫正效果。
对症下药,切实帮助学业不良儿童
中国教师报:针对这些问题,有何对策?
刘全礼:找到了学业不良的成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了。实际上,在对学业不良儿童的成因进行研究的同时,我们就形成了基本的解决学业不良问题的九字方针或九字对策,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只要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学生就会有进步。这说明教育仍旧是帮助学业不良儿童、使之进步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学业不良儿童而言,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如对多动儿童使用教育和医疗并举的措施等,对视力或听力损伤的孩子,首先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按照研究计划,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出版了专门为家长和教师编写的《改变和塑造孩子的行为》、《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业不良儿童教育学——学业不良儿童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四本著作,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改变思维定势与方法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我在这里也想呼吁:
开展父母教育,杜绝继发性学业不良。许多学业不良是由于父母养育、教育不当导致的,如果开展如何做父母的教育,使每一个想做父母的人掌握如何做父母的知识和技巧,那么就会使学业不良的比率大大下降,甚至杜绝因家庭原因导致的继发性学业不良。
改变传统的师资培训模式,使教师能够教育各种儿童。应该改变现有教师不知道如何教育大多数学业不良儿童的局面,使教师具备教育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职教育的形式使在职教师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新师资的培养中,应加入特殊教育的内容,使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
制定政策,有效改变在校学业不良儿童的状况。建议教育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给予相应的编制,在各个学校设置辅导教师,使之承担或配合任课教师承担学业不良等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辅导。
只有这样才能使在校的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业进步获得制度上的保证。(原载:中国教师报)
刘全礼 1981年大学毕业,当过六年高中数学教师,1987年开始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教授,发表、出版了一系列的数学教育、特殊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文章、著作和书籍,累计超过400万字。2006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人才强教计划之拔尖创新人才称号,
研究领域:智力落后教育、学业不良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等。
xingang转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