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不知道”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从五岁开始拒绝穿妈妈自行给我买的衣服,对于姐姐们留下的衣服,也只是挑选合心意的。慢慢的穿什么也就由我自己决定了。后来妈妈经常说,你小时候啊,挑衣服,我买的你不喜欢就不穿了。春节带你去买衣服,要是你看中了我不买,你就会说,让我挑衣服,看中的又不给买。那时我常在想,衣服那么多,除了好看和不好看有美感区别之外,那好看的衣服里面又怎么区分和选择呢?为什么选择这样好看,而不选择那样好看?

再到后来买衣服,我还要思考这件衣服虽然好看,但和我现在已经有的衣服有什么不同?一定要有有别于其它衣服的特点才买。再后来,不仅考虑衣服本身的特点,还考虑衣柜里缺不缺?每次买衣服,先打开衣柜盘点好需要补仓的是什么,具体来说需要补充什么长短、颜色、厚度、料子的衣服和原来的衣服搭,通通细致考虑一番再出手。

按照童年的行为模式发展,如此能掌控自己的需求,长大后穿着打扮即使不是很有品味,至少有个性吧。然而,大学的时候,却是彻头彻尾的土。一方面是六年的中学生活,所在的学校要求每天穿校服,穿自己衣服的机会很少,渐渐不太花时间去选衣服,选得少了眼光没那么好了。另一方面生活变得没有童年时那么灿烂,除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多了很多烦恼,注意力便从生活美感上移开了。

幸亏有次社团竞选活动,师兄善意地提醒我注重一下打扮和精神面貌,我才突然意识到忽略穿衣了。现在回想,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的行为和反馈,我们可以自我调整以更适应周围的环境。可人在烦恼中容易看不清镜子,也看不到自己。情绪就像眼前的一块布,遮住双眼去看世界,模糊不清。不过比起看不清问题,更糟糕的是意识不到有问题,而认为没有问题。

有句话说,不怕不知道,最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说,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有本书《天才与疯子》,说的是天才和疯子的行为同样不被众人所理解,而思维模式可能同样富有自己的逻辑,甚至强大到医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无法PK的程度。但天才疯子一线间,本质区别在于天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疯子却没有自知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他们会认为自己没疯,是周围的人疯了。

笑话不是这么说的吗?如果你被关进精神病院,怎样能出来?在里面喊“我没病,我没疯。”很快招来魁梧的壮丁把你拖走,或是医生护士来一针安定剂。反而是不说不闹,不去说明自己没病的,该吃吃,该睡睡,很快被放出去。前者的呐喊,常人认为你不知道自己疯了;后者,才是常人认为没疯的状态。

一次团体活动上,一位活动成员说起自己被家人送进精神病院的经历。二十几岁的他因为喜欢上直播行业,经常关起房门玩直播。而妈妈无法理解直播工作是个什么玩意,只知道自己的儿子和别人不一样,不去上班也不交女朋友。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天在他耳边叨叨叨。不堪唠叨与不被理解之下,他干脆紧闭房门,闭门不出。

吵架吵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对妈妈放言,你再说我就跳楼。愣是震住了妈妈,说得次数多了妈妈认为儿子疯了,有天悄悄找来三四个彪悍的大汉,二话不说把儿子绑到精神病院。你猜这位成员最终怎样脱身?他爸匆忙赶到医院,他冷静地看着他爸的眼睛,爸,你也认为我疯了吗?如果当时他大喊大叫,我没有疯我没有疯。估计大家就默认他疯了。所以当我们的行为举止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时,无形中增加了生存的成本。为了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我们最好还是以常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当你的行为方式不被理解,接受不了别人的回应引发内心冲突,自己无力调整又无法换环境时,这就是心理咨询做的事情了:协助你了解自我,在自我了解的过程中,让“不知道”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