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某跨国公司中国区的女员工获得了外派美国总部学习的机会,4个月学习之后,又被派往南亚某国做项目推广。这本来是人人称羡的美差,但孩子小,丈夫也要经常出差,她只好做“空中飞人”,又因为项目推进起来难度较大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9月,她决定辞掉这份差事回国,可此时她原来的岗位已经有了新的人选,她只好作为原公司一个没有位置的雇员存在。金融风暴来袭,裁员传闻此起彼伏,她的工作岗位不明确,首当其冲处于被裁行列,她因此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领导安排一名与公司签约的心理咨询师对她进行心理辅导,在这位女员工接受了10多次心理辅导后,情绪明显稳定了下来。与此同时,公司又对全体员工进行了集中心理培训。
这就是EAP。
EAP与职场压力有关
需要EAP,是因为员工随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员工出问题多半和职场压力有关。调查显示,职场中的三大压力源是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和工作本身,也有1/3以上的人认为是工作生活不平衡。30%的受访者承认压力已经影响了自己的职业满意度,甚至处于超负荷状态,而大家面对压力最常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辞职。
EAP是企业与员工的润滑剂
EAP的落脚点其实就在于帮助二字,员工需要在保密的状态下得到确实可行的指导。心理专家张丽珊目前是某跨国EAP服务商中国地区首席心理咨询师,她告诉记者,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各企业的员工求助率最近明显上升。
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EAP年会上发布了一份《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上面的数据显示,超过46%的职场人士因为受职场压力的影响产生不满情绪,而30%的员工属于需密切关注的范畴。更为重要的是,92%的受访者认为员工的职业健康管理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且90%以上的员工表示公司有必要主动进行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管理、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
“一些管理规范的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做一些心理测评和诊断,但点对点肯定做不到。一般来说,分工不明确、岗位不合适最容易造成员工职业压力过大,所以很多问题表面看上去是员工出现的状况,其根源却在管理层,甚至是公司的人才模式造成的。这些都是公司内部无法协调解决的,需要第三方出现作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润滑剂。”
从500强企业员工对EAP接受程度判断,张丽珊感觉绝大部分人很乐意享受这项福利,但对其期望也较高。“有效、科学、长期是受助员工对EAP的期望,这就对咨询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丽珊告诉记者,通常一个话题的咨询需要在10次左右才会有明显效果,她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案例,求助者因为离异出现了抑郁症状,接受30次心理辅助后才有所好转。但是,“不少员工只是打了一两次电话就不再出现,这直接导致EAP的效果不理想。”
咨询师水平亟待提高
调查报告显示,96.06%的受访者表示公司采用EAP有助于企业增进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同时,90.80%的管理者看好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在企业中的发展趋势。但是,为什么绝大部分企业依然不接受EAP呢?买方和卖方都有责任。
所谓买方,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中智德慧公司EAP高级顾问史厚今认为,职业心理健康已经受到大多数员工甚至管理层的关注,企业进行职业心理健康管理对员工和企业本身具有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提升企业士气、增加企业吸引力、更有效保留人才等积极意义,但是涉及具体行动时,管理层还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和更新观念。
在500强企业里,EAP是其全球采购计划的一部分,属于总部买单范畴,受基层员工的影响较小。但是,一般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消费观念需要迎合员工的取向,在年底做预算的时候,花100万元购买一年的EAP服务可能对员工的诱惑力远不如把这些钱当奖金发下来实在。“把钱发给我们,出了问题我自己去找心理咨询师解决”,这是不少员工心里的小九九。
在买方犹豫的情况下,作为卖方的EAP服务商和咨询师做得同样不够好。企业向服务商采购了EAP服务后,在一定时限内,员工来访量越大企业越划算,但服务商需要向咨询师支付的咨询费用也越多。所以,一些小型EAP服务商总是希望企业在购买了EAP服务后,用的越少越好,这自然无法赢得很好的口碑。而作为EAP服务的关键人物,咨询师的水平赶不上来访者是造成EAP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如果来访者谈的是住别墅、开宝马的苦恼,而咨询师还在为柴米油盐发愁,那肯定话不投机。”张丽珊觉得,想让EAP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咨询师的素质提升是个关键。
在离职这个问题上,31.56%的受访者表示会在1-2年就产生一次跳槽冲动,其次则是2-3年和1年左右。而一个企业吸引员工留任的原因中首要的三点是薪资收入、成长机会和同事关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80后职群感到职业压力大的人较少,只占28%,但非80后职群则表现出更多的职场稳定性,他们通常要2年左右才有一次跳槽冲动,且四分之一的非80后表示5年左右才会有一次跳槽冲动。这一数据我们可以解读为非80后遇到问题更理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非80后因为有了更多事业、家庭的牵挂,面对压力只能选择承受而不是逃避。但是,大部分职场人士并不知道如何化解职业压力带来的问题,而公司提供的帮助往往很有限,而且可能跟员工的想法不一致。因此,需要专业人士对员工进行专业疏理。